推論涅槃

這是之前貼過的文章,因為師友又提到涅槃,心血來潮再貼一次,順便改一下之前理解錯誤的部分。

因為涅槃唯證方知主題改為推論涅槃
----------------------------------------------------------------------------------------------

如果要學習清淨道論,攝阿毗達摩是重要的基礎,特別是
清淨道慧學的幾章需要攝阿毗達摩。以下是清淨道論有關涅槃的思辨。

3.釋苦之滅

(學習注: 這邊要解釋上述 即彼前述之愛的(消滅)無餘離貪、滅、捨離、放棄、解脫、無執著(無阿賴耶)」。)

在解釋苦之滅,即以集之滅中的「即彼之愛」等的方法來說,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集滅則苦滅,即是由於集之滅而苦,更無他法。
所以世尊說 (16-046) : [507]
不傷深固根,雖伐樹還生。
愛隨眠不斷,苦生亦復爾。
因為這樣由於集之滅而滅苦,所以世尊說苦滅而示以集滅。
而諸如來的行動是等於獅子(16-047),他們在使其滅苦而示苦之滅,是注重於因而非從於果。
然諸外道的行動則等於狗子
(16-048),他們在使其滅苦而示苦之滅,教以勤修苦行等但注重於果的問題而不從於因。
如是應先知道其說教的意旨關於苦之滅是由於集之滅。
這是「即彼之愛」的意義,即彼前面所說的「能取再有」而以欲愛等分別的愛。
「離貪」說為道,因為說:(16-049)「離貪故解脫」。由離貪而滅為「離貪滅」。完全的斷滅了隨眠,故無餘及離貪滅為「無餘離貪滅」。或者說離貪是捨斷,是故無餘的離貪是無餘的滅。如是當知這裡的語句的接續,依它的意義,則此等一切與涅槃是一同義語。
依第一義說苦滅聖諦便是涅槃。因為到達了涅槃之時則愛離而且滅,所以說涅槃為離貪與滅。因為到達了涅槃時則是愛的捨等,及於彼(涅槃)處而於五欲的執著中即一執著也沒有,所以又名為「捨離、放棄、解脫、無執著」。
此「滅」有寂靜的特相;有不死的作用,或令得樂的作用;無相、或無障礙是它的現狀。 【學習注: 此段為覺音關於涅槃的思辨】
(問)是否沒有涅槃,猶如兔角而不可得的呢 ?
(答)不然,由於方便而得之故,因為那涅槃是由於稱為適當的 行道的方便 而得,猶如以他心智得知他人的出世間心相似,所以不應說「不可得故無有」。
亦不應說因為愚人及凡夫的不得故無涅槃。更不應說沒有涅槃。何以故? [508]
終於不成為行道的徒然無益之故;即是說,若 *(16-003)* 無涅槃,則導以正見而攝於戒等三學中的正當的行道終於成為徒然無益的了,然此行道,因得涅槃之故,不是徒然無益的。
(學習注: 如果有問 : 涅槃之存在或不存在?
對於愚笨的一類 不應該回答  沒有,因為那樣他會認為不用修行 ,而世尊所教三學徒然無益 )
(問)(能得涅槃故)行道終非徒然無益是不是因得(五蘊)非有之故 ?
(答)不然,雖然過去未來的(五蘊)非有,但非證涅槃。
(學習注:  如果有問 : 修行最終能證涅槃,是不是因為五蘊消滅?
應當回答: 過去及未來五蘊也已經滅去或未起,但這也不是證涅槃 )
(問)那麼,彼等(現在的五蘊)非有應是涅槃 ?
(答)不然,現在的五蘊非有(16-050)是不可能的,如果非有(諸蘊),則不成為現在的狀態了;
        又(如果現在的五蘊非有是涅槃)未免有依止於現在的諸蘊的道的剎那而生起有餘涅槃界的過失。

(學習注:  如果有問 : 當現在五蘊消滅就是證涅槃?
應當回答: 當然不是,如果諸蘊不存在,就不成為現在的狀態了,又 如果現在的五蘊消滅是證涅槃,就是說有依止於現在諸蘊而生起的道剎那
而生起有餘涅槃界的過失 【意味著涅槃是有為】 ) 

(問)在那時(道的剎那),諸煩惱的不現(現起)(說為涅槃)應無過失 ?
(答)不然 (有過失的),因為聖道成為無用之故,如果這樣(說煩惱不現起為涅槃),在聖道的剎那以前也有無煩惱的,聖道不是成為無用了嗎 ? 所以這是不合理的。

(學習注:  如果有問 : 在道剎那諸煩惱的不現起就是涅槃,是不是這麼說就沒有過失?
應當回答: 是有過失的,種性智也以涅槃為所緣,
如果這樣(說煩惱不現起就是涅槃),這樣豈不是說道心無任何作用。
(見十六階智) 
安止心路過程 :  遍作--> 近行-->隨順-->種性-->安止
出世間心路過程  :  壞隨觀智到行捨智所緣有為法,行者的心是相當於近行定。 種性智所緣是涅槃,行者的心還是相當於近行定,道智所緣也是涅槃,行者的心相當於為安止。 而種性智也沒有煩惱。

(問)依照(SN38.1)「朋友,那是貪等的盡」等的句子,則(貪等的)盡應是涅槃 ?
(答)不然阿羅漢也只是(貪等的)盡,因為曾以同樣的句子說:「朋友,那是貪等的盡」 等。
並且(如果說盡是涅槃)涅槃會成為暫時的過失之故(因為盡是暫時的)。
如果這樣(盡是涅槃),則涅槃等於暫時的有為相,那又何必依正精進去證得它 ; (16-052) 因為有為相故則(涅槃)包攝於有為中,包攝於有為之故為貪等之火所燒,燒故成為苦了 !

(學習注:  如果有人引述經典「朋友,那是貪等的盡」等的句子,而說 (貪等的)盡應是涅槃 SN38.1  ?                  
因為初果道心、斯陀含道及阿那含道心,也都以涅槃為所緣而其心相當於安止,貪等的盡只有阿羅漢道心是如此。-佛音論師根據十六階智而說 )
(問)因為盡了(煩惱)以後便不再起之故,此(盡)為涅槃應無過失 ?
(答)不然,因為沒有這樣的盡之故,縱使有,也未免有如前面所說的過失之故; 並且聖道亦可認為涅槃的狀態,因為聖道而盡諸煩惱,故名為盡,聖道以後便不再起過失故。
其次就廣義說,這是稱為不生及滅的盡的(涅槃的)親依之故,成了它的親依,以接近而說(涅槃)為盡。
(學習注 : 覺音論師的意思是說: 煩惱盡(斷),但是初果等也證知涅槃,其道心正斷某些煩惱後還有一些煩惱未盡,跟前面問題一樣這樣的理解涅槃成為有為法。
*********************************************** 
我發現有些人不能理解這段,錯誤點是提問者是直接拿經文反推。 
 簡言之提問者就是說: 煩惱的永盡即是涅槃
或許有人會說這也出現在
《雜阿含490經》卷18: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而這麼想 : 提問者哪裡有錯呢?  
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  <--- br="" nbsp="">
這裡並不能反推說 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此盡是涅槃。因為這樣反推涅槃變成有為法。 
*********************************************** 
(問) 為什麼不直接的說(涅槃的)本質呢 ?
(答)因為極微細之故。因為太微細,亦曾影響世尊不大熱心去說,並且這是由聖眼才能見證的。
又此涅槃是具有道者才能獲得之故為不共。又無前際之故而非新生。(16-053)
(學習注 :前際指 過去 )
(問)既於有 聖道時而有(16-054)涅槃,豈非新生 ?
(答)不然,這是不能由道而生的。
只是由道而得證而不是由道而生,所以這不是新生。
非新生故無老死,既非新生及無老死故(涅槃)是常。[509] 
(學習注 :這個問題是針對 "道剎那以涅槃為所緣" 這句所提的尖銳問題,在此覺音回答的關鍵句子是 : 由道而得證而不是由道而生的。 道而得證,如果說拿奢摩它類比,得初禪是指達到色界的安止這心,那在道剎那究竟發生什麼事? 在種性智又為什麼從有為法為所緣變成無為法為所緣? ......我不知道.....唯證方知。)
(問)(外道的)微(自性、神我、時)等的常性,是否如得涅槃的常性一樣 ?  ( 學習注 : 這裡的 微 就是外道的自性、神我 )
(答)不然,因為(彼等的常)無有因故
 ( 學習注 : 以下就非常簡單了,佛教的理論輕易的破除外道的神我論,因為那些僅被愚癡人所接納,如果有那樣不變的神我,你出生後又何必重新學習各種技藝呢? 與(微)有關的以下不再說明 )
(問)是否因為涅槃常故,而彼(微)等是常 ?
(答)不然,因為因相不得故
(問)(微等)是否如涅槃非有生起等故為常 ?
(答)不然,因為微等不是成就之故。依照上述的道理的自性,故只有涅槃是常 ; 因為超越於色的自性,故涅槃非色。
       諸佛等的究竟涅槃無有差別,故究竟是一。
( 學習注 :涅槃歸類在法所緣 )
由於人的修習而得涅槃時,他的煩惱業已寂靜尚有餘依(即身體的諸蘊)在故,與餘依共同命名為「有餘依(涅槃)」。

由於他除去集因,捨斷業果,於最後心以後便不再生起諸蘊,並且已生的諸蘊亦滅之故,無有餘依 ; 這裡是依照無有餘依之故而命名為「無餘依(涅槃)」。

由於堅強的努力的結果及由殊勝之智而證得之故,是一切知者所說之故,是第一義的自性之故,所以涅槃不是不存在的。即所謂(16-055) :
諸比丘!這是不生、不成、無作、無為」。
這是解釋苦之滅的抉擇論。 
---------------------------------------------------------------------------------------------

在清淨道論這個修行系統中

初果的聖者也是以慧(照見)涅槃

其中在種性智以涅槃為所緣,但其心未達安止。
初道心也是以涅槃為所緣,其心相當於安止。
在種性之前到行捨智是以身心五蘊為所緣,此類變動所緣緣故不能達安止。至於過程中進行所緣的超越或是其他方式不得而知,總之其中所緣改變了。

初果的聖者正斷了身見、非道計道、與對緣起的懷疑,並且最多只會有七次輪迴,未來必定證得阿羅漢道。

這這系統去看經典,目前來說我認為是合理的,也還沒想到有什麼可以反駁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