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貴族也能普渡眾生。佛友的建議 : 趁老婆年輕貌美改嫁容易,儘早出家。

     近代歷史學者的考察,釋迦族的族長是輪替制度的,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陀並非傳統說法的王子,但是印度傳統的種性制度與階級觀念根深蒂固,在當時社會與世俗的觀點中也的確繼承剎帝利的種性,但佛教卻是反對種性制度,與當時六類外道(佛教的歸類)都是反對傳統婆羅門思想的。

    佛陀捨家放棄慾望的享樂與繼承的財富與政治利益,捨家出家過著乞討的生活。
他先跟隨樂行道的禪師修行,並學習了所有禪法,達到世間最高禪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他發現這不能令煩惱止息。又跟隨苦行的的老師實行的六年的極端苦行,瘦到從肚子可以看到脊椎,他發現這種修行只能帶來死亡,也不能令煩惱解脫,於是他放棄了這種苦行。

最後他利用過學到的禪修方法,將禪定力移轉到身心,發展出佛教獨有的禪法,看透了生命的真相,終解脫所有煩惱,成為佛陀。

我記得比較有趣的是佛陀證道之後,他是先用神通觀察有沒有天、人...等等 在戒、定、慧勝過他,如果有他就要去依止他,跟他學習。-- 雜阿含1188 經

(一一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不恭敬者,則為大苦,無有次序。無他自在可畏懼者,則於大義有所退減;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樂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大義滿足。

頗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中,能於我所具足戒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復作是念:「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於我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覺,成三藐三佛陀者,我當於彼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所以者何?過去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當來世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世尊心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沒,住於佛前,歎言:「善哉!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懈怠不恭敬者,甚為大苦……」廣說乃至「大義滿足,其實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於世尊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世尊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如來自悟成等正覺,則是如來所應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所以者何?過去諸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未來如來、應、等正覺亦當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世尊亦當於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時,梵天王復說偈言:

「過去等正覺,  及未來諸佛,
 現在佛世尊,  能除眾生憂。
 一切恭敬法,  依正法而住;
 如是恭敬者,  是則諸佛法。」

時,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我想說的是: 佛陀對於不平等的種性制度是反對的,而且他不顧戀與繼承的種性(階級) 與財利 、慾望等等。
去過著乞討的生活,他所追求的也不是成為人師,就從他證道後的感想便可以看出來,是更高層次的生命境界,與一切煩惱的解脫之道。

甚至他證道後還是先觀察有沒有其他正自覺者在世間,如果有便要去依止他。

一些政客根本不了解佛教,也不知道佛教的主張,一個貪婪的繼承者竟然自比佛陀,他說 : 出身貴族也能普渡眾生,佛陀最終沒有打破印度 根生蒂固的種性制度,他放棄貴族的種種利益到是很徹底。

其實要出家有追求梵行崇高理想的,要不就別結婚,不然要出家趁早,趁老婆年輕貌美改嫁容易儘早出家。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