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尊者的智慧之語

無我與涅盤向智尊者著,這篇是一位優秀的師兄叫我看的,這篇文章尊者以(相應部 12:15)一篇經文開始,談到緣起法所駁斥的的兩類極端,常見(sassata-diTThi)和斷見(uccheda-diTThi)。

向智尊者所引用的經文對應北傳經文SA301 :

無我與涅槃 SA.301 = SN.12.15 (5). Kaccānagottasuttaṃ

15.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住在舍衛城
Atha kho āyasmā kaccānagotto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那時,尊者迦旃延氏去見世尊。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
見了後,向世尊問訊,然後在一旁坐下。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āyasmā kaccānagotto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在一旁坐好後,尊者迦旃延氏對世尊這麼說:
– “‘sammādiṭṭhi sammādiṭṭhī’ti, bhante, vuccati. Kittāvatā nu kho, bhante, sammādiṭṭhi hotī”ti?
「大德!被稱為『正見、正見』,大德!什麼情形是正見呢?」
“Dvayanissito khvāyaṃ, kaccāna, loko yebhuyyena– atthitañceva natthitañca.
「迦旃延!這世間多數依於兩者:實有的觀念,與虛無的觀念。
Lokasamudayaṃ(世間集) kho, kaccāna, yathābhūtaṃ(如實) sammappaññāya(正慧) passato(見) yā loke natthitā sā na hoti.
迦旃延!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集者,對世間沒有虛無的觀念;
Lokanirodhaṃ(世間滅) kho, kaccāna, yathābhūtaṃ(如實) sammappaññāya(正慧) passato(見) yā loke atthitā sā na hoti.
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滅者,對世間沒有實有的觀念。
Upayupādānābhinivesavinibandho khvāyaṃ, kaccāna, loko yebhuyyena.

Tañcāyaṃ upayupādānaṃ cetaso adhiṭṭhānaṃ abhinivesānusayaṃ na upeti na upādiyati nādhiṭṭhāti– ‘attā me’ti.

‘Dukkhameva uppajjamānaṃ uppajjati, dukkhaṃ nirujjhamānaṃ nirujjhatī’ti na kaṅkhati na vicikicchati aparapaccayā ñāṇamevassa ettha hoti. Ettāvatā kho, kaccāna, sammādiṭṭhi hoti.

“‘Sabbaṃ atthī’ti kho, kaccāna, ayameko anto. ‘Sabbaṃ natthī’ti ayaṃ dutiyo anto.

Ete te, kaccāna, ubho ante anupagamma majjhena tathāgato dhammaṃ deseti–

‘avijjāpaccayā saṅkhārā; saṅkhārapaccayā viññāṇaṃ …pe…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 Avijjāya tveva asesavirāganirodhā saṅkhāranirodho; saṅkhāranirodhā viññāṇanirodho …pe…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ī’”ti. Pañcamaṃ.

相應部12相應15經/迦旃延氏經(莊春江老師翻譯)
住在舍衛城。
那時,尊者迦旃延氏去見世尊。
見了後,向世尊問訊,然後在一旁坐下。
在一旁坐好後,尊者迦旃延氏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被稱為『正見、正見』,大德!什麼情形是正見呢?」
「迦旃延!這世間多數依於兩者:實有的觀念,與虛無的觀念。
迦旃延!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集者,對世間沒有虛無的觀念;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滅者,對世間沒有實有的觀念。
迦旃延!這世間多數為攀住、執取、黏著所束縛,但對攀住、執取、心的固持、黏著、煩惱潛在趨勢不攀取、不緊握,不固持『我的真我』的人,對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滅去的只是苦的滅去[一事],不困惑、不懷疑,不依於他人而智慧在這裡生成。
迦旃延!這個情形是正見。
迦旃延!『一切實有』,這是第一種極端;『一切虛無』,這是第二種極端,迦旃延!不往這兩個極端,如來處在中間說法:
『由無明為緣而有行;由行為緣而有識;……(中略)這就是整個苦蘊的集。
但就由那無明的褪去無餘滅而行滅;由行滅而識滅;……(中略)這就是整個苦蘊的滅。』」


世間集與四聖諦中集諦不同,世間滅與四聖諦中滅諦不同,世間集、世間滅的"世間"都指身心,這裡的世間集、世間滅都在集諦的範圍。

緣起(paTiccasamuppAda)與緣滅定型句 --

『由無明為緣而有行;由行為緣而有識;……(中略)這就是整個苦蘊的集。
但就由那無明的褪去無餘滅而行滅;由行滅而識滅;……(中略)這就是整個苦蘊的滅。』」<---- 這句才是講到集諦與滅諦。

向智尊者:


這兩種邊見是在假設恆常或無常的本質達到某種靜止狀態時,才能成立。如果從生命真實的本質來看,這兩種邊見將完全失去基點,因為生命是不斷流動的身心過程,由適當的因緣條件而生起,只有當相應的條件消失時,這樣的過程才隨之終止。這可以解釋上述的經文為何會在此介紹緣起(paTiccasamuppAda)與緣滅定型句的原因。

緣「起」,是一連串不間斷的過程,它排除了絕對的不存在或虛無-個體存在究竟消滅的假設。其中限定的語詞「緣」,顯示沒有絕對、獨立的存在,或僅僅依靠自己就能靜止不變的存在,一切只是快速消逝的現象,以同樣如此快速消逝的條件為緣而生起。
緣「滅」,排除了絕對與永久存在的信仰,同時顯示「存在」不會自動變成「不存在」,因為相對地,存在的消失也是由因緣而生。
因此,緣起、緣滅的教法是中道的真理,超越「有」、「無」的二邊。
接著向智尊者從幾個角度分析人們建立觀念思維所受到的影響:

1.語言結構

還有其他促成「有」、「無」概念產生的因素,與信仰自我的主因有密切的關係,例如「語言」的因素-基本的語言結構(主詞和述語、名詞和形容詞),以及為了易於溝通與熟悉情況,而有將肯定與否定敘述簡化的傾向。語言結構的特質與簡化敘述的習慣,對人們的思考方式產生微妙卻深遠的影響,讓我們以為:「只要有個語詞,就必定有個事物」。

2.感性的角度

對「有」、「無」的片面理解,也可能來自於情緒-對生命的基本態度。我們可能反應出樂觀和悲觀、希望和沮喪,或期望經由形而上的支持而得到安全感,或想在唯物論所認為的宇宙中,過著不受限制的生活。人一生中所持有的常見或斷見,可能隨著心境或情緒而有所轉變。

3.知性的角度。

除此之外,還有「知性」的因素-心喜好推論與建立理論的習性。某些思想家、佛教心理學中理論型的人物(diTThicarita,見行者),傾向於創造各種複雜的哲學體系,他們熟練地玩味一組組相互對立的概念,沈溺在思考結構所帶來的強烈滿足,同時更強化對它的執著。

接著尊者從兩個極端的辯義來談為何佛教以"遮遣"方式來描述佛教的終極目標涅槃,文中引用清淨道論與其注釋書"勝義框"來反駁並避免落入兩類極端,有精采的辯論,也談到西方學者對佛教教義的誤解與大乘佛教的描述方式帶來的常見,內容十分精采,雖是短短的文章對佛教最困難的幾個觀念做了清晰的解說,對佛教教理不熟的人可能要查一下引用的完整的經文再來看會比較清楚。


文章網址:無我與涅槃

如果正見以及其他的道支各司其職,將涅槃當作目標,即能徹底破除煩惱 --- <勝義框>法護尊者。


收集了向智尊者的文章,香光寺有翻譯的網址 :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66/66index.htm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67/67index.htm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68/68index.htm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