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梵住所達的最高處

(四梵住所達的最高處)
如是依照(前)三禪及(前)四禪,並依照其餘的一禪而成立為二種的四梵住,當知根據最高的清淨(解脫)等是有互相不同的特殊的威力的。即如郁金布經中依照此等(四梵住)的最高清淨(解脫)等而區別的說:(09-067) 「諸比丘!(1)我說慈心解脫 清淨(解脫)為最上:諸比丘!(2)我說悲心解脫空無邊處為最上……諸比丘!(3)我說喜心解以識無達處為最上……諸比丘!(4)我說捨心解脫以無所有處為最上」。
為什麼此等(四梵住)要這樣說呢?因為是它們的近因(強因)之故。:
(1)慈住者是不厭惡有情的。當他(對有情)熟練不厭惡,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的 青等的遍淨之色 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慈為清淨解脫的近因依(強因),更無過上,所說(慈)清淨解脫為最上。
(2)悲住者,是對於為杖所繫等的色相而觀有情之苦生起悲憫的,故能善知色的危險。當他熟悉了色的危險,離去任何地遍等。而專注其心於離了色的虛空之時,則他的心進入那(虛空)而無困難了。如是則悲為空無邊處的近依,更無過上,所說(悲)以空無邊處為最上。
(3)喜住者,因為由各種原因而生喜悅的有情的識而生起喜,所以他的是非常的理解於識的。當他次第的超越空無邊處而專住其心顧虛空境相的識的時候, 則他的心很容易的進入那識了。 [325]如是喜為識無的近依,更無過上,所說(喜)以識無邊處為最上。
(4)捨住者,因為沒有思慮「願有情樂,或願其解脫痛苦,或願其不脫離所得的幸福及因為於勝義中解脫苦與樂等的執取,所以他的心(於勝義中)是不存在著  執取之苦的。當他的心熟練了自勝義中解脫(苦樂等的)執取及勝義中不存在著執取之苦而次第的超越識無邊處專注其心於勝義中的無有識的自性存在之時,則他的心不難進入無了。如是則捨為無有處的近依,更無過上,所以說(捨)以無所有處為最上。  
 ------------------------------------------------------------------------------------------
覺音論師引用的經典在相應部46.54 ,雜阿含經 743經。

這經的由來是由於傳統婆羅門信仰者也修四梵住,而這些外道出家眾問佛教出家比丘:『我們修四梵住,你們也修四梵住那麼佛教與我們的宗教有何差別?』

光從雜阿含743經,僅能看出佛陀對此一問題以禪定修學的淺深來回答,並做出比較。在相應部46.54中多出了七覺支的部份,除此之外同樣的語句中有這樣條件說明。

莊春江師兄翻譯:『比丘們!這裡,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我說慈心解脫者以清淨為最勝。 』

這裡的『更上解脫』,顯然指的是佛教特有的慧學部分,對於煩惱永遠斷的部份而說。

1. 慈

四梵住的修學,其中慈、悲、喜是屬於四分法的前三禪的,而捨梵住則屬於四分法的第四禪,『慈心解脫 清淨(解脫)為最上』指的應該淨觀的第四禪。

覺音論師的說明 :『而專注其心於不厭惡的 青等的遍淨之色 時則他的心進入那(遍淨色)中而無困難了。』

十遍處的修學最高皆可達到四禪,其中有些遍處不適合瞋強行者如青遍,由於慈梵住的修學,使得瞋強行者的休學時,瞋性行不成為障礙。

2.悲

四空定從最初的超越色想,到最後的非想非非想都是所緣的超越,前後並不是同一所緣,從遍的修行也能超越所緣而達空無邊處,在這裡,佛陀說明了由於悲梵住的修行,心緣眾生離苦,並熟知 色(有對法) 的過患,因此對於超越色想有所助益,並且說: 『... 悲心解脫空無邊處為最上 ....』

3.喜『喜心解以識無達處為最上』
4.捨『捨心解脫以無所有處為最上』


這經重點並不在於貶抑其他宗教而說四梵住的極限,在雜阿含567經中:

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為世尊所說?為尊者自意說耶?」


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聽我小思惟此義,然後當答。」

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1)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2.)有法一義種種味。」

(1)復問長者:「云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1)長者答言:「無量者,謂聖弟子心與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

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

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

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2)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2)答言:「尊者!謂貪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如果看莊春江師兄的翻譯就更容易理解了

『大德!什麼法門,由此法門而這些法為一種含義,但只有文辭不同呢?
  大德!貪是量的作者;瞋是量的作者;癡是量的作者,煩惱已盡的比丘那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大德!對所有無量心解脫之所及,不動心解脫被說為其中之第一,而那不動心解脫,貪是空的、瞋是空的、癡是空的。
  大德!貪是件東西;瞋是件東西;癡是件東西,煩惱已盡的比丘那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大德!對所有無所有心解脫之所及,不動心解脫被說為其中之第一,而那不動心解脫,貪是空的、瞋是空的、癡是空的。

  大德!貪是相的作者;瞋是相的作者;癡是相的作者,煩惱已盡的比丘那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大德!對所有無相心解脫之所及,不動心解脫被說為其中之第一,而那不動心解脫貪是空的、瞋是空的、癡是空的。

  大德!這是法門,由此法門而這些法為一種含義,但只有文辭不同。」

  「屋主!這是你的獲得,屋主!這是你的好獲得,你有在甚深佛語上涉入的慧眼。」 』

由此經可見四梵住的修法在當時佛教僧團中應該是有相當的地位。

如前面說相應部46.54或是雜阿含743經重點並不在於貶抑其他宗教而說四梵住的極限,而是佛陀說明為什麼他也教導四梵住的修學,一個好的修行方法沒有必要因為源自外道而排斥。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