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同一所緣可以修止修觀的例子




 (八一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剛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如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令四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二法滿足?」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是念:『頗有一法,多修習已,令四法滿足,乃至二法滿足?我今問世尊,寧有一法,多修習已,能令,乃至二法滿足耶?』」



佛告阿難:「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清淨道提到的修觀方法 :
1.他把一切的非色法以傾向之相而作為一以觀「名」。如是有人以四界差別門而詳細地確知名色。

2.由觸現起非色法 -> 先說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把握諸界的,最初現起衝擊的觸,與彼相應的 受為受蘊,想為想蘊,與觸俱的思為行蘊,心為識蘊。同樣的,於髮中,以地界有凝固的相......乃至於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的相(等的方法而把握諸界者),而最初現起衝擊的觸,與彼相應的受為受蘊......乃至心為識蘊。如是由觸而現起非色法。

3.由受現起非色法 -> 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現起享受彼所緣(地界)之味的 受為受蘊,與彼相應的 想為想蘊,與彼相應的觸及思為行蘊,與彼相應的心智為識蘊。同樣的,於髮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乃至於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現起享受彼所緣之味的受為受蘊......乃至與彼相應的心為識蘊。如是由受而現起非色法。

4.由識現起非色法->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而現起知識所緣(地界)的識為識蘊,與彼相應的受為受蘊,想為想蘊,觸與思為行蘊。同樣的,於髮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乃至於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現起知識所緣的識為識蘊,與彼相應的受為受蘊,想為想蘊,觸與思為行蘊。如是由識而現起非色法。 )

這邊就講到同一所緣所俱起的心、心所與色法都能被觀察。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六種法所緣中提到: 
三、心(citta)亦是一種法所緣;雖然心能識知目標,但心本身亦能成為被識知的目標。

當知心不能成為自己的目標,因為心不能識知自己本身;
但在某個心流裡的一個心,則能夠識知在同一個心流裡的其他心,亦能識知其他眾生的心。


四、五十二心所(cetasika)也是法所緣,例如:當人們覺察到自己的感受、思與情緒時。


攝阿毗達摩義也提到 :

與心同生亦同滅,所緣依處皆相同,
心相應法五十二,其等稱為心所法。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受隨身比思惟。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這邊佛陀也講到安那般那同一所緣,禪修者也能覺知到 受、心、法)

阿難白佛:「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云何修四念處,令七覺分滿足?」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念住已,繫念住不忘。爾時方便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思量。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修擇法覺分已,擇法覺分滿足,於法選擇分別思量已,得精勤方便。爾時方便修習精進覺分,修精進覺分已,精進覺分滿足,方便精進已,則心歡喜。爾時方便修喜覺分,修喜覺分已,喜覺分滿足,歡喜已,身心猗息。爾時方便修猗覺分,修猗覺分已,猗覺分滿足,身心樂已,得三昧。爾時修定覺分,修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定覺分滿足已,貪憂則滅,得平等捨。爾時方便修捨覺分,修捨覺分已,捨覺分滿足,受、心、法法念處亦如是說,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

阿難白佛:「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云何修七覺分,滿足明、解脫?」

佛告阿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念覺分已,滿足明、解脫。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捨覺分已,明、解脫滿足。阿難!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如是十三法,一法為增上,一法為門,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經其實講到禪修方法與道次第,以前看不懂都隨便看看......)


Cittasaṅkhāra, ﹐【陽】心行。

S.41.6./IV,294.作:“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ṁ samāpajjantassa kho, gahapati, bhikkhuno vacīsaṅkhāro paṭhamaṁ nirujjhati, tato kāyasaṅkhāro, tato cittasaṅkhāro”ti. (居士!入想受滅定之比丘,先滅語行,然后滅身行,再滅心行。) SA.41.6./III,93.:Cittappaṭibaddhattā cittena saṅkharīyati nibbattīyatīti cittasaṅkhāro. (以心與心連接令行,令產生,為‘心行’。) SA.41.6./III,94.:ekūnatiṁsacetanāpi, saññā ca vedanā cāti ime dve dhammāpi cittasaṅkhārotveva vuccanti.(包括二十九心(12不善心,8大善心,5色界心,4無色界心),及想、受這二法稱為‘心行’。)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