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一境性 與 "善心"一境性?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位師父的教學影片說到 :"善心一境性" 這個善是善於而不是善惡那個善的意思。我不知道怎麼查這段的梵文,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太正確。

PS. 我認為這位師父非常優秀,我很喜歡他提供的的教學影片,很有水準很有幫助。


主角是這段:
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從中文來看的確很像"善於"而且文法也沒有錯。

1.如果是依攝阿毗達摩:
安止前的幾心偏作、近行、隨順、種性都是欲界善心,都是悅俱且主動與智相應的,為什麼不是"善心"一境性而是"善"心一境性??

2.瑜珈師地論菩薩地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謂諸菩薩先於財位無所顧戀、棄家諸欲,受淨尸羅。敬重戒故;能忍他惱,不惱於他。受持淨戒修習忍已;戒淨無動、無間無斷、於諸善品勤修加行。如是修習勤精進故;離諸放逸、能觸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境界。當知是名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這邊就提到平常就應捨貪嗔等諸蓋,令善心經常生起相續,如是修習勤精進故;離諸放逸、能觸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境界。 ....

3.清淨道
善心一境性(kusala-citta-eka-agrat)為定。 它的巴利文就是用 kusala

4.俱舍論
定靜慮體總而言之是善性攝心一境性。以善等持為自性故

5.在華雨集印順導師提到
在修得三摩地的過程中 ,『瑜伽論』立八斷行;斷行,或作勤行,勝行,所以這是離不善心而起善心, 離散心而住定心的修習內容,也就是四正斷catva^ri-praha^n!a^ni,或作四正勤, 四正勝。

導師還舉了法蘊足論
「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的心,『法蘊足論』解說為:「 [P145] 所起(善的)心意識,是名心」(大正二六‧四七三下),心也還是內心的通稱。『瑜 伽師地論』說:「若復策發諸下劣心,或復制持諸掉舉心,又時時間修增上捨。 由是因緣,……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廣說乃至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大正三 0‧四四三下)

6.法蘊足論
導師所提的應該是這段 :
云何為定。謂彼爾時。作如是念。我於諸法。應正思惟。不起不善法。起諸善法。不起無記法。起有記法。令不善法不久住。令諸善法得久住令無記法不久住。令有記法得久住。彼於爾時。亦觀察心。亦觀察心所法。彼觀察心心所法時。所起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總名為定。

這段非常有趣,如理作意應該包含專注於煩惱起處(現有的異熟、五蘊),不是把心思放在概念法、虛偽法上,如果參考菩提法師整理的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關於如理作意 ,他說 :

唯有在運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之下,人們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竟法為其智的目標。

不要一天到晚佛法與宇宙外太空...... 那也是無記法,老是想到那裏去的真是無慧愚痴的人。

如果只從四究竟法的三個來看,無貪嗔癡三個心所就是善,非常清楚,安止速行的前幾個心都是屬善心,從等流的作用前面要修學的就是: 應正思惟。不起不善法。起諸善法。不起無記法。起有記法。令不善法不久住。令諸善法得久住令無記法不久住。令有記法得久住。

7. 我記得有SA.821, 佛陀講三增上學,講到增上戒學最高可以成就初果,那樣的增上戒是包括不善的念頭都不可生起,不只是的不犯戒,連都不能犯戒。就跟大乘菩薩戒那樣的說法是一樣的,這樣的增上戒也可以達近行的程度。
 (不是修戒會成定! ,是增上戒直接增益於定)


8.當然如果瑜珈師地論梵文對應的文句是"善於",師父當然就是對的。
但普遍的從其他論或瑜珈師地論的其他章節,善心一境性應該是善惡那個


9.在中部78 經 (莊春江譯)

  木匠!這些不善的意向在哪裡無餘滅呢?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這裡是不善的意向滅之處。

這經中的說法更是證明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