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為法的共相為所緣如何轉變到以無為法的涅槃為(所緣)
慧體之五──智見清淨
其次為種姓智。因為這是轉入於道之處,既非(屬於)行道智見清淨,亦非屬於智見清淨。但是中間的(就清淨道而論)無此名稱。然因入於觀之流故稱為觀。其次在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的四道智為智見清淨。
(一)四道智
(1)(須陀洹道智)此中,先說由於為欲完成初道智者,實無可作。因為他所應作的,都曾在以隨順為最後的觀生起之時作了。
如是生起隨順智的(瑜伽者),以彼等(遍作、近行、隨順)三隨順智的各自之力,消滅了覆蔽諦理的廣大黑暗之時,他的心不入、不住、不信解、不著、不執、不縛於一切行中,但離去、退縮、還轉、如從蓮葉的水相似。
一切的相所緣及一切的轉起所緣呈現都是障礙。於一切的相及轉起的所緣而呈現是障礙之時,在他習行了隨順智之末,生起以無相、不轉起、離(有為)行、滅、涅槃為所緣的,超越凡夫種姓、凡夫名稱、凡夫之地的,入於聖者種姓、聖者名稱、聖者之地的,最初轉入、最初專念、最初思慮於涅槃所緣的, [673]以無間、等無間、修習、親依止、非有、離去的六種緣的狀態而實行於道的、達頂點的、是觀的最高的、不再退轉的種姓智。
這是有關於此的論說:(22-001) 「如何自外的出起及於還滅的慧成為種姓智呢?克服生起故為種姓。克服轉起......乃至惱故為種姓......克服外的行之相故為種姓。入於不生起故為種姓。入於不轉起......乃至入於無惱、滅、涅槃故為種姓。克服生起而入於不生起故為種姓」。如是當知一切詳說。這裡,雖然是由一轉向(作用)於一(速行的)過程中轉起,但為示隨順與種姓對於各的所緣而轉起,正如這樣的譬喻:
好像一位要跳過大水溝而站於彼岸的人,快快跑來,握住結懸於水溝此岸的樹枝之上的繩子或杖而跳躍,傾向其身赴於彼岸,到達於彼岸的上部之時,便放棄它(繩或杖),仍動搖其身於彼岸,才漸漸地站定。如是這瑜伽者亦欲住於有、生、趣、(識)、(有情)居的彼岸涅槃,以生滅隨觀等急速而行,以隨順轉(心)而把握結懸於自身樹枝上的色繩或受等的任何杖為無常苦無我,不即放棄它,以第一隨順心跳躍,以第二(隨順心)傾向其意赴於涅槃,如那人傾向其身赴於彼岸,以第三(隨順心)而成現在將近於當證的涅槃了,如那人到達於彼岸的上部,由於彼心(第三心)之不放棄了那自為的所緣,以種姓心而證離(有為)行的彼岸涅槃。因為對一(涅槃)所緣是未曾修習的,所以不即善住,如那人依然動搖其身,此後以道智而得善住。
此中:隨順(智)能除覆蔽諦理的煩惱黑暗,但不能以涅槃為所緣;種姓(智)則只能以涅槃為所緣,但不能去那覆蔽諦理的黑暗。正如這樣的譬喻: [674]
如有明眼之人想道:「我要觀察星相」,於夜分出來,仰觀明月。但為烏云所覆,他不能見月。此時起了一陣大風,吹散濃厚的烏云,另一陣(風吹)中等的(云),又一陣(風吹)微薄的云。自此他得看見明月現於離去云翳的太空,而觀察星相。此中:三種烏雲如覆蔽諦理的粗中細的煩惱黑暗。
三陣風如三隨順智。明眼之人如種姓智。
月如涅槃。
一一風次第的吹散(三)烏雲,如一一隨順智的除去覆蔽諦理的黑暗。此人於離去云翳的太空中而見清淨的明明,如於除去覆蔽諦理的暗之時的種姓智見於清淨的涅槃。
(1.)譬如三陣風能吹散覆蔽明月的烏雲,但不能見月,如是(三)隨順智能除去覆蔽諦理的黑暗,但不能見涅槃。
(學習注(1):此處所緣為有為法的身心)
(2.)譬如那人能見月,但不能除去云翳,如是種姓智得見涅槃,但不能除去煩惱的黑暗。是故說此(種姓智)為轉入於道。
然而這(種姓智自己)雖非轉入(於道),但是它站於轉入之處,而給與「當如是生」這樣的道的想念(印像)之後而滅。
(3.)而道亦不放棄由此(種姓智)所示與的想念,無間相續的隨從於此(種姓)智,即生起摧破那未曾摧破的貪蘊瞋蘊與痴蘊。
這裡是一個譬喻:
好像一位弓箭手,叫人放一百個盾※22-001※ 於八優薩婆(22-002) 的距離之外,以布包圍,取箭站於輪機之上。另一人轉動輪機,當盾與弓箭手對面之時,即以杖給與暗示。弓箭手不放棄那杖的暗示,即放箭而射穿一百個盾。這裡種姓智如以杖給與暗示。道智如弓箭手。如弓箭手 [675]之不放棄那杖的暗示而射穿一百個盾※22-002※ ,是道智的不放棄由種姓智所示與的想念、(仍)以涅槃為所緣、而摧破那未曾摧破的貪瞋痴蘊。此道不僅破蘊等,亦相干竭無始輪回展轉的苦海,封閉一切惡趣之門,使七聖財(22-003) 現前,捨斷八支邪道,寂滅一切怖畏,導玉於等正覺者的真子,使得其他數百種的功德。如是和給與許多功德的須陀洹道相應的智,為須陀洹道智。
第一智(22-004) 畢
------------------------------------------------------------------------------------------
十六階智是一個一個有前後因果關係的,所以應該一個一個去看,這邊是因為前前篇講到初果前的種性智(非聖者)也以涅槃為所緣所以貼上清淨道這段落。
在行捨智以前是所緣是身心的自相,行捨智以後所緣為身心的共相即無常苦、無我等共向,至隨順智,種性智所緣為涅槃,而道智所緣也是涅槃其心相當於安止。
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有這樣一個表格。
佛教的獨特禪法,在行捨智之前每一個都是以慧的支持而昇進,共相觀之前是要有自相觀的支持,當然也不能輕視奢摩它的輔助,至於從有為法的共相為所緣如何轉變到以無為法的涅槃為(所緣)呢? 只能以上面段落依稀彷彿。
標籤: 清淨道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