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放牧者也是剃光頭的,星雲先生是佛教徒嗎?

這篇是關於星雲先生最近刊的一篇文章,進入主題前先淺談一下佛教,在印度當時非常重視種姓,這種封建思想是印度長久以來的的傳統甚至到今天依然如此。傳統 的婆羅門信仰將人分成四大類,包括婆羅門(祭司)、剎地利(王族),吠舍(平民),與首陀羅(奴隸),這是隨著雅利安民族入侵所帶來的宗教信仰。這種生而 不平等觀念影響著每個人的社會地位與一生。主張祭祀萬能這可以說是跟大多數在中國的各種民俗信仰最類似甚至跟儒家信仰也有相似之處。位格神的設立與一種超 常的管理者有著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的權仗。另一類是依照奧義書群的觀念有輪迴的說法,主張著人由過去的造作,影響著現在的生活中的種種。然而對於業與輪迴的 說法有著各式各樣的解釋,這類主張反對傳統的婆羅門信仰包含佛教與其他的六大類。

這六類教派是依照佛教的分類方式而來,在佛教中稱為六師外道,其他的宗教也稱佛教為外道,外道是區隔彼此教義的說法,其中一個就是與佛教看起來最為相似的 就是耆那教。他的創始人”笩駄摩那”他也是修學各種世間禪定,他的創教比佛教要更早,在佛教經典上會看到“火種”、“裸型外道”,的就是這個宗教。

(1.)耆那教的主張是 : 不存在作為宇宙創造神,保護神和破壞神的概念。另外,神為了降伏惡魔而投胎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認為生命是由”真我”與業力構成,不由神造。 「無始以來,所有的生物的(真實自我)都是在業的束縛中,而業是善或惡行為的積聚。在業的影響下,(真實自我)習慣於在物質財富中尋找快樂,從而就有暴力 的想法、行為、憤怒、怨恨、貪婪及諸如此類的罪惡在心中紮根。這些結果也導致業的進一步積聚。」

佛教的主張是 : 也是否認有宇宙的創造神,更不採用傳統與宗教哲學概念,包括有、無、存在與不存在的哲學思維(概念或想像),轉而由人的身心觀察(實法)。在身心的觀察過 程中,佛教排除了各類見解,也排除了言語、欲望的束縛,藉由禪定的餘勢觀察身心的實際狀況。在佛教最根本的緣起法法說中提到,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 段描述的是一個身心實況的動態觀察,不同於主張有或無,這類必須有絕對靜止的情況才能成立的觀念。所謂的有、無、存在、不存在,也因為語言使用方便所簡化 造成的,這在實際的身心找不到對應的事實。佛陀更一一藉由禪定力量與身心實法的觀察追朔生死的主因,緣生故有老死 … 緣識有名色,緣行有識,緣無明有行,這些都是動態的實際觀察,佛陀從而裂破生死的鎖鏈,超越生死的侷限 - 涅槃。在這生死的鎖鏈中佛陀找不到一個可以稱為(真我)的,在生命的觀察中更沒有所謂的自我或我所有的,身心的一切都是在眾多的因緣會聚時集起,在因緣離 散時滅去。在佛教中對業與輪迴的說法,應該是隨順當時的哲思,對於業佛教的說明並不是某種超常的力量,正是這緣起法說,也就是業僅是在這生命的緣起中表 現。 再更精確的說佛教不認為有什麼不變化的能從這一剎那到下一剎那。

或許會有人這麼問,這傳了2500 多年,現在佛教各說各話,宗派林立,哪我怎麼知道這是否跟2500 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陀所說一樣呢? 佛陀又憑什麼說他所說的法,所轉的法輪是天魔梵所不能逆轉? 在經典中(葛拉瑪經)甚至有人問佛陀 : 你們各個宗教師都說 : “我說的是真實其餘的是虛妄”,我們該相信誰呢? 。為什麼佛陀所回答的答案中提到 “連佛陀本身所說的都要檢驗呢? “。

這是一個怪異的回答,佛陀憑什麼? 又為什麼能這麼說呢?

回到所謂的實際法,佛陀在證道之後的教說可以被分類為幾個項目,五蘊、六入、六界,緣起,內容龐雜,但不脫離身心,這裡簡略的的以五蘊、六入來說明。包含 暸別能力(六識),身口意行動的意志(行),思考(想),各種感受(受),與物質層面的(色),色是色法它包含的內容是地(硬粗軟滑)、水(流動性)、火 (冷熱)、風(推動),這是當時對身體機能的認識,他也對應到所謂界分別的禪修方式,這五項合稱五蘊,事實上每一項都有對應的修行方式(佛滅後幾百年間結 集的經典),六入則是著重生理機能的解說,六種識,眼、耳、鼻、舌、身、意,對這些項目的認識不必使用概念或語言來代替,能夠直接被人們所認識。

佛教根據實際法,在佛教中的真實法只有涅槃才是真實法,而這裡所指的是不需要概念加以替代,不需要語言的表達可以直接被認識的,若依照當代禪學的研究,被 分類為概念法而非實際法的包含: 語言、哲學、時間、空間、社會的集體概念、人我、甚至禪定中因為想蘊作用所產生的種種相。佛教的禪修避開概念法,並且也不離開身心實法,範圍不出佛陀在世 時的教導身受心法四念處。

身心與實際修法的能被驗證,這就是關鍵所在,佛陀所回答的答案中提到 “連佛陀本身所說的都要檢驗“。 有人說佛陀允許弟子們自由思考,這不是完全正確,在佛陀的教說中可以實際身心一一檢驗才是這麼回答的原因。

這不同於哲學的或宗教位格神的設立,種種沒法被人們確認與驗證的,或出於想像的,或是概念抽象後的抽象概念。---------關鍵在這裡! 這也是在經典中佛陀對於有些提問,包括存在不存在,聖人死後何處去的問題,乾脆來個不回答,這些根據哲學的漫談,既無法被驗證,也找不到對應的事實,這豈 不是無義意的空談嗎?

佛教更沒有所謂的 ”相信 ”,佛教的信是信心,對實際法一一檢驗而來的信心,只教人”相信”的那是政治手段,對於今日的佛教逐漸走入抽象概念,甚至想像的神話實在心痛。

佛陀的教法中也留下簡擇是否為佛教的方式,不論是南傳佛教系統的"無常、苦、無我" 或是北傳的 無常、無我、涅盤寂淨,無常、無我,這三法印可以說是可以辨識種種說法是否為佛教的關鍵準則,這也是在法念處中修行的對象,對於佛教修行的階段概說 "聞、思、修三階段”,聞慧可以說就是對三法印,或者其中之一要有深刻認識才稱的上聞慧的完成。

《蛇喻經》(《中部》第 22 經)中指出:
「比丘們!若有『我』,則亦有『我所』?」
「是的!世尊。」
「若有『我所』,亦有『我的自我』?」
「是的!世尊。」
「但既然實際上無法找到『我』及『我所』,那麼,『這是世間,這是自我,我死後將永久、常住、永恆、不滅、維持永恆的特性?』這難道不是個愚蠢的教義?」
「世尊!這確實是個愚蠢的教義。」


這個經文看似對抗著耆那教,如果從原始教典的綜觀,並不是對抗某個教義,如果想想佛陀立論根據身心實際法就不難發現,佛陀描述著關鍵。

對於耆那教我只需提出四個問題他們的立論便倒地不起。
我問各位
1.如果你能決定你將投生到哪,你會投生到哪?
2.如果有個可以稱為自我的,他又何以流轉生死?
3.如果你們所謂的真我會流轉於生死,那麼你們所謂的涅槃可靠嗎?
4.棄捨了世間哲學、宗教觀念、語言與想像,請你們把所謂真我拿出來談,讓我們驗證它!
這四個問題,不論你怎麼回答都將顯得窘態難掩,可以來試試^^。


最後來談主角,這位出家人,出家修梵行的不見得是專指佛教,也不是剃光頭就是佛教徒。我們來看一下他對佛教的了解。以下是該行者所提到的:

(至少我不承認這位是跟佛教有何相干。)

作者: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迴天上人間,是永恆而不會消滅的。

阿賴耶識這個「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線,把一顆顆的念珠串起來;阿賴耶識把我們一期一期、一階段一階段的生命銜接起來。在三世流轉的生命裡,雖然因為人有「隔陰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來生,但生命的業力流轉,那是絲毫不差的。

玄奘大師形容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意思是說,人到世間上來,阿賴耶識比眼耳鼻舌身意先進入母胎;人死之後,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的識,它是我們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有四種比喻,恰好說明它的功能與特色:

一、阿賴耶識像一塊田地:田地是生長禾苗的地方,播了什麼種子,就生長什麼果實。阿賴耶識帶著前六識所造的業,不管善的、惡的,經過第七識傳送給它,它都 會一一接受。然後在八識田中隨著業力成長,是善是惡、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諸識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識像一塊田,讓種子發芽,成為果報。

二、阿賴耶識像一個倉庫:倉庫是存放東西的地方,金銀財寶可以存放在倉庫裡,桌椅條凳也可以存放在倉庫裡。阿賴耶識就像倉庫一樣,存放貪、執所造作的成 果,在這間倉庫裡,都不會被人盜取,也不會爛壞。只要等到時機因緣成熟,就會顯現報應,那就是吾人在人間產生苦樂人生的主因了。

三、阿賴耶識像一片大海: 在唯識家看來,阿賴耶識就像大海一樣,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會嫌棄、排拒;即使把骯髒的垃圾丟到大海,也不會污染大海的清潔。就等於人在世間所造作的 業力,儘管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要去受業報,但業報是有盡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恆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業報的現象;但是真實說來,生命主體的阿賴耶識,生也 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遠與時空同在,與自然共存。

四、阿賴耶識像一條命根:阿賴耶識就是吾人生命 的主體,這個主體的命根就如木柴燒火,木柴燒了一根再燒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柴儘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會一直延續。這就如同我們在五趣六道裡流轉,儘管張 三、李四,豬、馬、牛、羊,生命的形體不一樣,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樣地燃燒,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所謂「木有本,水有源」,生命其來有自,並不要神明創造,也不要上天給予,那是自然的循環、自然的業報。所以吾人在世間,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行善做功德,就算這些不是真實的,但是會影響我們的主人翁阿賴耶識去受報,因此人生的幸與不幸,就看自己的業報了。


Ok 以上這位大獅就講到這裡

1.在原始教典時期中(西元前400~500 年) 的說法,阿賴耶這三個字,也的確是指”我的真我”,那是屬於外道的主張,與佛陀所主張是不同的,請參考上述耆那教的說明(1.),換個字而已其實內容可說是相同的。

(註 : 一篇文章用混淆了相差一千年,意義不同的同一個詞,大獅^^!!!)

2.在同篇文章所出現的阿賴耶的解釋又是在西元後(約西元後500年的左右)一位無著論師的論中提到的說法,但是我要為無著論師抱屈,因為星雲先生所解釋的實在與無著論師所說的不同,來看論書中怎麼說 :


瑜伽師地論 -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
又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所謂名界。名種姓。名自性。名因。名薩迦耶。名戲論。名阿賴耶。名取名苦。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

無著在論的開始就說了,這是立論所假設的,對於佛教來說各宗派見解的不同,姑且不論你同不同意喜不喜歡無著的論書,他的立論來說尚且不敢違背佛陀原始的教 說。如果你讀過原始教典,你就立刻知道這段所提到的 “名取名苦。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 指的就是五取蘊,無著不過繞了一圈在解釋著生死的流轉,並不是真有個叫阿賴耶的東西。

另一點是五蘊能夠被一個一個分開嗎? 如果有人說可以的,那我們真的要找個咖啡廳好好聊聊,但是我不喜歡有人在交談時一邊寫字,如果是右撇子請不要帶右手來,左撇子不要帶左手來,說真的我脾氣也不太好,但佛陀說要慈悲阿,所以我也擔心你會收到傷害,那麼五蘊中的受蘊也不要帶來,以免你受到傷害,眼睛要帶著耳朵要帶著,萬一看不到車子被撞死了那就太 悲慘了,不過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你也可以沿路念阿彌佗佛那是決定往生的 ^@^ ,不過你到了之後,眼睛耳朵沒帶我們可能就比較難溝通,還是可以的,我們就不立文字 在你恍神之際我就一棒讓你開霧 XD 。

PS. 我相信佛光山有許多的優秀法師,並不是都像這位星雲先生的程度如此之差,這要特別聲明。

再提出一個比較這是比較困難的部份,在原始的教典中佛陀是否說明流轉生死呢? 是否真的這麼不清楚呢? 佛陀有一種傾向,對於有些修行者根據佛陀教法會知道,佛陀就不再加以詳述,譬如提到五下分結,並無提到五上分結。

對於生死的流轉呢? 記住這段(凡是未解脫的就會導致不斷的出生於這個世間,不論型態是何種,你不能說前一生的你是現在的你,或是現在的你是未來的你,但這依照緣起的法則,沒有作者沒有受者)。

來看雜阿含 29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A)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 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 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B)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 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 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 覺、善修、善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依照(A)段 所說,佛陀說不必去串起生死流轉,如無著的論書。
依照(B)段 如果你看得出來,這段佛陀已經說明生死流轉,給個提示”生命的死亡是我們所見到的那樣嗎? 是我的概念中的那樣嗎? 需要建立一個流轉生死的主體嗎? 什麼是生命呢?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