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五蘊的十一種觀察


這個問題是來自這篇和網路上一些問答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an148768.pdf

溫泉林天經

1.「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佛陀這段詩頌中還提到"現在"所有法,亦當思維其無常。

我的看法是這樣,論書多半整理這十一種觀察,但是都沒有詳述,這十一項都是概念 pannatti 來的。

所對應的以時間概念來說 
過、現、未 對應 只看到過去或只看到未來的常、斷外道見。
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對應著 身是命 身異命 ,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 等等的外道見 。




2.在攝阿毗達摩義的註解書中提到:

「有情」、「男人」和「女人」諸概念給人的印象是,它們所代表的東西擁有不可再分解的究竟實體。然而,當我們以阿毗達摩的分解器,明智地探究這些事物時,我們發現它們並沒有其概念所代表的究竟實質,而只是由無常的名(精神)色(物質)過程所組成的現象。如此,運用智慧分析世俗諦,最終我們將會達到藏在概念現象背後的究竟法。在《阿毗達摩論》裡的究竟法,即是這些超越心的想像,而各有自性之法。

雖然究竟法是實際上存在的實質,但由於它們非常微細深奧,所以缺乏訓練的人無法覺知它們。這種人無法知見究竟法,因為他們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裝成世俗現象的概念所矇蔽。唯有在運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之下,人們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竟法為其智的目標如是究竟法被形容為屬於究竟智範圍裡的目標。

根據這個說法,所緣雖然是五蘊,但又怎抱持著這些(十一項)"概念"而觀察究竟法呢? 

因此末學就是說十一種觀察,頗有針對性,為駁斥62見偏狹的見解,並不是實際的操作。 ( 如實觀察就是要破這十一種概念,不是在修觀時,應該是在審查時,十一種概念所生的偏見都被破除 )

朋友您的看法如何?


3. 阿姜念說: 所謂當下是指"不與煩惱相應的一段時間"
這說法剛好與溫泉林天經中佛陀的詩頌,與摩訶迦氈延的解說完全一樣。

所謂的"當下" 跟 "時間" 毫無關係 ( 當下也不是所謂的現在 ),排除了想蘊構做出來概念思維,才能真正擺脫推論,或於其上附加偏見,真正達到如實知見。

又經中說: 當修定 samādhiṃ,得定 samāhito 的比丘如實知見 。
主要也是說五蓋等對所緣的影響,五蓋會使心偏離所緣,取著或排斥也會落入概念。

再說若觀察到色法等,在彼處滅盡無餘,沒有一法從前一剎那來到此一剎那,沒有一法從彼來到此,難道不是慧見?

如說眼識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果有一法從過去來到現在就是有常了....

A.反駁第一種主張
怎麼會如實觀察得一種慧, 而此觀慧到現在、未來又成為無效的?
進而求要---必定要觀察過去未來現在 ?

B.反駁另一種主張 認為只需觀察現在,而過去、未來只需要"推論"
反問 : 既然"未來"可以透過"推論",何以現在又須如實知見? 推論就好了阿。

也就是說末學認為根本與"時間"上的"過、現、未"毫無關係,那不過是概念法,世俗的標記。
又以因緣俱足必定發生,因緣離散必定滅去,毗婆舍那也能觀察過現未,而且都不是推論。

如經中說:
諸比丘,以無明為緣有行。諸比丘,這裏的是如性、不違自性、不他性 、是此緣性。
諸比丘,是名緣起」。

包括七十七種智中說都不是推論


請問朋友您的看法如何?


不過以上我是推論啦.......

標籤: , , ,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