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分別六界經 - 法的部分

中部140經/界分別經(分別品[14])(莊春江譯)


  

  那時,世尊這麼想:
  「這位善男子跟我出家,讓我教導他法。」
  那時,世尊召喚尊者補估沙地:
  「比丘!我將教導你法,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朋友!」尊者補估沙地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六界、六觸處、十八種意的近伺察、四種依處】
  「比丘!這男子有六界、六觸處、十八種意的近伺察、四種依處,住立該處者,則思惟之流不轉起;當思惟之流不轉起時,他被稱為『寂靜的牟尼』。不應該於慧放逸,應該守護真實,應該使捨棄增大,應該學寂靜,這是對界分別的總說。



【六界】
  比丘!當像這樣說:『比丘!這位男子有六界』時,緣於什麼而說呢?(比丘!這些是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當像這樣說:『比丘!這位男子有六界』時,緣於此而說。

【六觸處】
  比丘!當像這樣說:『比丘!這位男子有六觸處』時,緣於什麼而說呢?眼觸處、耳觸處、鼻觸處、舌觸處、身觸處、識觸處,當像這樣說:『比丘!這位男子有六觸處』時,緣於此而說。

【十八種意的近伺察】
  比丘!當像這樣說:『比丘!這位男子有十八種意的近伺察』時,緣於什麼而說呢?以眼見色後,順喜悅處近伺察色、順憂處近伺察色、順平靜處近伺察色;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接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順喜悅處近伺察法、順憂處近伺察法、順平靜處近伺察法,像這樣,有種六喜悅近伺察、六種憂近伺察、六種平靜近伺察。當像這樣說:『比丘!這位男子有十八種意的近伺察』時,緣於此而說。

【四種依處】
  比丘!當像這樣說:『比丘!這位男子有四種依處』時,緣於什麼而說呢?
(A)慧的依處(B)實的依處(C)捨棄的依處(D)寂靜的依處,當像這樣說:『比丘!這位男子有四種依處』時,緣於此而說。

  比丘!當像這樣說:『比丘!(A)不應該於慧放逸(B)應該守護真實(C)應該使捨棄增大(D)應該學寂靜』時,緣於什麼而說呢?

這裡的真實就是四聖諦那個字 sacca 。
元亨寺版翻譯成 『應不放逸於慧。應護持於諦。應令增長於捨。寂靜應當學之。』

  比丘!怎樣是(A)於慧不放逸呢?比丘!有這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

  比丘!什麼是地界呢?地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比丘!什麼是自身內的地界?凡自身內、各自的、粗硬的、凝固的、執取的,即: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腸子、腸間膜、胃、糞便,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內、各自的、粗硬的、凝固的、執取的,比丘!這被稱為自身內的地界。又,凡自身內的地界、外部的地界,都只是地界,它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它後,他在地界上厭,他使心在地界上離染

  比丘!什麼是水界?水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比丘!什麼是自身內的水界?凡自身內、各自的,是水、與水有關的、執取的,即:膽汁、痰、膿、血、汗、脂肪、眼淚、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液、尿,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內、各自的,是水、與水有關的、執取的,比丘!這被稱為自身內的水界。又,凡自身內的水界、外部的水界,都只是水界,它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它後,他在水界上厭,他使心在水界上離染

  比丘!什麼是火界?火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比丘!什麼是自身內的火界?凡自身內、各自的,是火、與火有關的、執取的,即:依其而被弄熱、被消化、被遍燒,依其而吃的、喝的、嚼的、嚐的走到完全消化,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內、各自的,是火、與火有關的、執取的,比丘!這被稱為自身內的火界。又,凡自身內的火界、外部的火界,都只是火界,它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它後,他在火界上厭,他使心在火界上離染

  比丘!什麼是風界?風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比丘!什麼是自身內的風界?凡自身內、各自的,是風、與風有關的、執取的,即:上行風、下行風、腹部中的風、腹腔中的風、隨行於四肢中的風、呼吸等,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內、各自的,是風、與風有關的、執取的,比丘!這被稱為自身內的風界。又,凡自身內的風界、外部的風界,都只是風界,它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它後,他在風界上厭,他使心在風界上離染

  比丘!什麼是虛空界?虛空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比丘!什麼是自身內的虛空界?凡自身內、各自的,是虛空、與虛空有關的、執取的,即:耳孔、鼻孔、口腔,食物、飲料、所吃的、所嚐的由此吞下,與食物、飲料、所吃的、所嚐的停留之處,食物、飲料、所吃的、所嚐的由此向下排出,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內、各自的,是虛空、與虛空有關的、是空、與空有關的、是空隙、與空隙有關的、非被血肉接觸的、執取的,比丘!這被稱為自身內的虛空界。又,凡自身內的虛空界、外部的虛空界,都只是虛空界,它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它後,他在虛空界上厭,他使心在虛空界上離染

【這五個有"所依"與"所緣"分別,哪個重要呢? 哪邊有煩惱哪邊就有修行必要】

  又,更進一步只剩下清淨的、皎潔的識。以那個識識知什麼

識知『樂』,識知『苦』,識知『不苦不樂』。


【觸滅而受滅】

比丘!緣能被感受樂之觸而生起樂受,當感受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受樂受。』了知『就以那能感受樂之觸的滅,則對應於它的受:緣能感受樂之觸所生起的樂受,它被滅,它被平息。』

比丘!緣能被感受苦之觸而生起苦受,當感受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苦受。』了知『就以那能感受苦之觸的滅,則對應於它的受:緣能感受苦之觸所生起的苦受,它被滅,它被平息。』比丘!緣能被感受不苦不樂之觸而生起不苦不樂受,當感受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不苦不樂受。』了知『就以那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觸的滅,則對應於它的受:緣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觸所生起的不苦不樂受,它被滅,它被平息。』

  比丘!猶如兩塊木柴的結合磨擦,生熱著火,就以那兩塊木柴的成為異離、分散,則對應於它的熱,它被滅,它被平息。

【這喻就像之前所說,在年幼時以卡通人物為基準,對於美醜依據這樣的"想"來思考決擇而有喜好厭惡,成年後又因為戲劇改變審美的基準,接觸西洋電影不同的人種接觸多了審美觀念又改變,人們對人臉的記憶不像機器做人臉辨識,機器要記住瞳孔紋路,五官相對位置比對,人是產生一種概念化漫畫型態再與看見的做比對,所以甚至是年幼小孩久久未見,長大後人還是能被認出來。
對於喜好、厭惡、中捨等,又從過去的生命經驗累積,再去愛著取著各種樣子的人。
人們並不是如實見事物的本然,而是不斷的與想蘊構做得去比對。

每當對境時總是拿出概念在與其境比較,猶如兩塊木柴的結合磨擦,生熱著火。】


同樣的,比丘!緣能被感受樂之觸而生起樂受,當感受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受樂受。』了知『就以那能感受樂之觸的滅,則對應於它的受:緣能感受樂之觸所生起的樂受,它被滅,它被平息。』比丘!緣能被感受苦之觸而生起苦受,當感受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苦受。』了知『就以那能感受苦之觸的滅,則對應於它的受:緣能感受苦之觸所生起的苦受,它被滅,它被平息。』比丘!緣能被感受不苦不樂之觸而生起不苦不樂受,當感受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不苦不樂受。』了知『就以那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觸的滅,則對應於它的受:緣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觸所生起的不苦不樂受,它被滅,它被平息。』

【而上面這部分是指不帶概念的如實知見,這樣的如實知見,便能平息種種受。】

  又,更進一步只剩下清淨的、皎潔的平靜,是柔軟的、適合作業的、極光淨的平靜。比丘!猶如熟練的金匠或金匠弟子會造鍛冶爐;造好鍛冶爐後,會在爐口點火;在爐口點火後,以鉗子夾取黃金,然後會放進爐口,他會經常用力地吹,會經常以水噴灑,會經常旁觀,那黃金成為善吹煉、完全吹煉、已除去、除淨雜質、柔軟的、適合作業的、極光淨的,凡他希望的裝飾品:如王冠、耳環、項鍊、金花鬘,它都能隨其目的變成。同樣的,比丘!更進一步只剩下清淨的、皎潔的平靜,是柔軟的、適合作業的、極光淨的平靜。【四禪】 

  他這麼了知:『

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虛空無邊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樣,依止它、執取它,我的這個平靜能長久地、長時間地住立。
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識無邊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樣,依止它、執取它,我的這個平靜能長久地、長時間地住立。
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無所有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樣,依止它、執取它,我的這個平靜能長久地、長時間地住立。
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非想非非想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樣,依止它、執取它,我的這個平靜能長久地、長時間地住立。【四無色定】



  他這麼了知:『

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虛空無邊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是有為的
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識無邊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是有為的
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無所有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是有為的
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非想非非想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是有為的。』【四無色定都是有為法】

他對有或無有既不造作,也不製造思。當他對有或無有不造作、不製造思時,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不執取則不戰慄;不戰慄就獨自地證涅槃,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既不造作,也不製造思,這裡的既不造作 指唯作速行,不產生善、惡、不動業的影響力,也不產生無有業。也不製造思,指不取著任何概念。】

  如果他感受樂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如果他感受苦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

  如果他感受樂受,他離繫縛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離繫縛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離繫縛地感受它。當他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當他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

  比丘!猶如緣於油,與緣於燈芯,油燈才能燃燒,當油與燈芯耗盡了,其它的[燃料]又不帶來,無食物,那油燈就會熄滅了。同樣地,比丘們!當比丘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當他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由那樣的緣故,這麼具備的比丘具備這(A)最高慧的依處,比丘!因為,這是最高聖慧,即:一切苦滅盡之智。

  他被住立在真實的解脫是不動的,比丘!因為凡虛偽法者,那是虛妄的;凡非虛偽法的涅槃者,那是真實的。由那樣的緣故,這麼具備的比丘具備這最高真實的依處,比丘!因為,這是(B)最高聖真實,即:非虛偽法的涅槃。 

  以前,當他是無智者時,他是依著的進入者、受持者,[現在,]那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由那樣的緣故,這麼具備的比丘具備這(C)最高捨棄的依處,比丘!因為,這是最高聖捨棄,即:一切依著的斷念。

  以前,當他是無智者時,他有貪婪、欲、貪著,[現在,]那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以前,當他是無智者時,他有瞋害、惡意、邪惡,[現在,]那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以前,當他是無智者時,他有無明、癡蒙,[現在,]那些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由那樣的緣故,這麼具備的比丘具備這最高寂靜的依處,比丘!因為,這是(D)最高聖寂靜,即:貪瞋癡的寂靜。

  當像這樣說:『不應該於慧放逸應該守護真實應該使棄捨增大應該學寂靜』時,緣於此而說。

  當像這樣說:『住立該處者,則思惟之流不轉起;當思惟之流不轉起,他被稱為「寂靜的牟尼」。』時,緣於什麼而說呢?

【這段元亨寺版本翻譯成: 『安住其處者,諸想歡喜乃不轉,而諸想歡喜之不轉時,牟尼稱為寂靜。

網路上也有法師翻譯成: 心安住者,諸想之流不奔馳。諸想之流不奔馳者,牟尼稱為寂靜。』】


比丘!『我是』,這是思量;『我是這個』,這是思量;『我將是』,這是思量;『我將不是』,這是思量;『我將是有色的』,這是思量;『我將是無色的』,這是思量;『我將是有想的』,這是思量;『我將是無想的』,這是思量;『我將是非想非非想的』,這是思量。

【這部分跟金剛經一樣意思 無我想、無人想、無眾生想、無壽者想 (壽者是指身是命、身異命這兩種外道見 ) 其實就是各種我見。】

比丘!思量是病,思量是腫瘤,思量是箭,比丘!以一切思量的超越,他被稱為『寂靜的牟尼』。

【這邊的思量就是想蘊】

又,比丘!寂靜的牟尼不被生、不衰老、不死去、不動搖、不熱望,比丘!因為他沒有依據此而會被生者,當不被生時,怎將衰老?當不衰老時,怎將死去?當不死去時,怎將動搖?當不動搖時,怎將熱望?當像這樣說:『住立該處者,則思惟之流不轉起;當思惟之流不轉起,他被稱為「寂靜的牟尼」。』時,緣於此而說。比丘!你要憶持這簡要的六界分別。」

  那時,尊者補估沙地心想:
  「大師確實已到達我這裡,善逝確實已到達我這裡,遍正覺者確實已到達我這裡。」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