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78經

中部78經/沙門木地葛經(遊行者品)(莊春江譯)

(這經對應的是北傳中阿含179經,關鍵角色是世尊、木匠五支,外道巫額哈碼那。)

(法的角色則是 : 二類尋、善不善心所、欲界心、色界心)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當時,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與五百位遊行者之多的大遊行者眾一起住在茉莉園的單一會堂,鎮頭迦樹[旁]的教義論究所。
  那時,木匠五支為了見世尊,中午從舍衛城出發。

  那時,木匠五支這麼想:
  「這不是見世尊的適當時機,世尊在靜坐禪修;也不是見值得尊敬的比丘們的適當時機,值得尊敬的比丘們在靜坐禪修,讓我到茉莉園的單一會堂,鎮頭迦樹[旁]的教義論究所去見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

(這段凸顯了巫額哈碼那的虛偽,對應後面的佛陀所說的,雖是出家的沙門做是表面功夫的,談的還是一般的俗世事)

  當時,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與大遊行者眾坐在一起,以吵雜、高聲、大聲談論各種畜生論,即:國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隊論、怖畏論、戰爭論、食物論、飲料論、衣服論、臥具論、花環論、氣味論、親里論、車乘論、村落論、城鎮論、城市論、國土論、女人論、英雄論、街道論、水井論、祖靈論、種種論、世界起源論、海洋起源論、如是有無論等。

  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看見木匠五支遠遠地走來。看見後,使自己的群眾靜止:
  「尊師們!小聲!尊師們!不要出聲!這位沙門喬達摩的弟子,木匠五支來了,所有沙門喬達摩住在舍衛城的在家白衣弟子們,這位木匠五支是其中之一,那些尊者們是小聲的喜歡者、被訓練成小聲者、小聲的稱讚者,或許小聲的群眾被他發現後,他會想應該前往。」
  那時,那些遊行者變得沈默了。

 (木匠五支去見巫額哈碼那)

  那時,木匠五支去見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抵達後,與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對木匠五支這麼說:
  「屋主!我安立具備四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哪四個呢?屋主!這裡,他(1)不以身作邪惡業,(2)不說邪惡語,(3)不意向於邪惡的意向,(4)不以邪惡生活生活,屋主!我安立具備這四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

  那時,木匠五支對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的所說,既不歡喜,也沒苛責。不歡喜,沒苛責後,站起來離開,心想:
  「我們在世尊面前必能了知這所說的義理。」

(木匠五支去見世尊,主要論題是上述四點)
  那時,木匠五支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木匠五支將他與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間的交談全部告訴世尊。

  當這麼說時,世尊對木匠五支這麼說:

  「木匠!當存在這樣時,愚鈍仰臥的幼兒將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如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所說,

(世尊多次以嬰幼兒譬喻,這在中阿含205經也出現類似的譬喻,以下反駁巫額哈碼那的說法)

(1)木匠!因為,對愚鈍仰臥的幼兒來說,他沒有『身』,除了扭動的程度外,將從哪裡以身作邪惡業?(指他沒有足以造惡的身)
(2)木匠!因為,對愚鈍仰臥的幼兒來說,他沒有『語』,除了哭的程度外,將從哪裡說邪惡語?
(3)木匠!因為,對愚鈍仰臥的幼兒來說,他沒有『意向』,除了說夢話的程度外,將從哪裡意向於邪惡的意向?
(4)木匠!因為,對愚鈍仰臥的幼兒來說,他沒有『生活』,除了母乳外,將從哪裡以邪惡生活生活?

木匠!當存在這樣時,愚鈍仰臥的幼兒將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如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所說。

  木匠!我不安立具備四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而只是與這愚鈍仰臥的幼兒住立於同類者,哪四個呢?木匠!這裡,他不以身作邪惡業,不說邪惡語,不意向於邪惡的意向,不以邪惡生活生活,木匠!我不安立具備這四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而只是與這愚鈍仰臥的幼兒住立於同類者。 (世尊不同意這種見解)

(世尊提出他的十法前一段有深度的說明)

  木匠!我安立具備十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

(世尊用更有深度的講法來說明)
(習慣組,sila 通常翻譯是戒,真正的意思是養成好的習慣)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些是不善的習慣(sila)。』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像這樣是不善的習慣之等起(samuṭṭhānā)。』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在這裡不善的習慣無餘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習慣滅之行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些是善的習慣。』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像這樣是善的習慣之等起。』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在這裡善的習慣無餘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習慣滅的行者。』

(意向組,修行次第說戒、定、慧,真正在戒跟定有關聯的是連心都不能有不善的想法,就是意向,這兩段可以比對清淨道說戒品 )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些是不善的意向。』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像這樣是不善的意向之等起。』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在這裡不善的意向無餘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意向滅之行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些是善的意向。』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像這樣是善的意向之等起。』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在這裡善的意向無餘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意向滅的行者。』

(世尊對上述一一解說)

[習慣組]
木匠!什麼是不善的習慣呢?
不善的身業、不善的語業、邪惡的生活,木匠!這些被稱為不善的習慣。

木匠!這些不善的習慣,什麼是[其]等起呢?
當說其等起時,應該說:『心的等起』。哪一個心呢?[雖然]心有眾多的、種種的、各式各樣種類的,[但]有貪、有瞋、有癡的心,像這樣是不善的習慣之等起。 (這裡如攝阿毗達摩論,佛教的善、不善是看有無這三個心所,不是表面的樣子。)

木匠!這些不善的習慣在哪裡無餘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捨斷身惡行後,修習身善行;捨斷語惡行後,修習語善行;捨斷意惡行後,修習意善行;捨斷邪命後,以正命營生,這裡是不善的習慣滅之處。

木匠!怎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習慣滅之行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木匠!這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習慣滅之行者。

木匠!什麼是善的習慣呢?
善的身業、善的語業、清淨的生活,木匠!這些被稱為善的習慣。

木匠!這些善的習慣,什麼是[其]等起呢?
當說其等起時,應該說:『心的等起』。哪一個心呢?[雖然]心有眾多的、種種的、各式各樣種類的,[但]離貪、離瞋、離癡的心,像這樣是善的習慣之等起。  (這裡如攝阿毗達摩義論,善心所 ; 清淨道論也提到「捨貪欲而離貪心住」 等所表現的無貪、無瞋、正見之法名為「心所戒」。  )



木匠!這些習慣在哪裡無餘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是持戒者,但非戒所成者,他如實了知那些善的習慣無餘滅之處的心解脫慧解脫
(這裡如同清淨道-說戒品 : 道共戒,如當中的句子 : 阿羅漢等的戒,因一切的熱惱安息清淨,故名「安息遍淨戒」。 )

木匠!怎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習慣滅之行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中略)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中略)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木匠!這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習慣滅之行者。 (這裡如四正斷的內容)

[意向組]
木匠!什麼是不善的意向呢?
欲的意向、惡意的意向、加害的意向,木匠!這些被稱為不善的意向。
 (這裡如二種尋經所說,欲尋、惡意尋、加害尋; 離欲尋、無惡意尋、無加害尋,這些也跟禪定能相接增益 ; 清淨道論也提到 : 完成不殺等或完成習慣行者名為「思戒」。)




木匠!這些不善的意向,什麼是[其]等起呢?
當說其等起時,應該說:『想的等起』。哪一個想呢?[雖然]想有眾多的、種種的、各式各樣種類的,[但]欲想、惡意想、加害想,像這樣是不善的意向之等起。

(這裡可以參考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四究竟法與如理作意等說明,如不見五蘊而起眾生想,不思惟究竟法而思惟概念,無常而計常)


木匠!這些不善的意向在哪裡無餘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這裡是不善的意向滅之處。
(這裡可以發現攝阿毗達摩義論,對於色界心都是善心的說法是根據這經,而色界眾生起不善心時是屬於欲界心。安止心路過程,遍作、進行、隨順、種性都是屬欲界善心,安止則屬色界,這也可以證明攝阿毗達摩義論對於89種心或121種心的排列的確是從下劣到勝妙,從力弱到力強




木匠!怎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意向滅之行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中略)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中略)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木匠!這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意向滅之行者。

木匠!什麼是善的意向呢?
離欲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加害的意向,木匠!這些被稱為善的意向。  (這裡如二種尋經所說 離欲尋、無惡意尋、無加害尋,能相接增益禪定的證得)
  
木匠!這些善的意向,什麼是[其]等起呢?
當說其等起時,應該說:『想的等起』。哪一個想呢?[雖然]想有眾多的、種種的、各式各樣種類的,[但]離欲想、無惡意想、無加害想,像這樣是善的意向之等起。 (參考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唯有在運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之下,人們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竟法為其智的目標。) (當如理作意時暫時離了眾生相(想)也會導致離欲想、無惡意想、無加害想)

木匠!這些善的意向在哪裡無餘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這裡是善的意向滅之處。
(因為第二禪無尋、伺的關係,連善意"尋"也沒有了) 

木匠!怎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意向滅之行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中略)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中略)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木匠!這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意向滅之行者。


(世尊提出他的十法)
木匠!什麼是我安立具備哪十法的男子為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呢?

木匠!這裡,比丘具備

(1)無學者的正見、(2)無學者的正志、(3)無學者的正語、(4)無學者的正業、(5)無學者的正命、(6)無學者的正精進、(7)無學者的正念、(8)無學者的正定、(9)無學者的正智、(10)無學者的正解脫,木匠!我安立具備這十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 (八正道再加上正智、正解脫)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木匠五支歡喜世尊所說。
  沙門木地葛經第八終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