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所緣
(八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奢摩他(止禪)
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捨離,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毗婆舍那 (觀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從這經來看,嚴格來說毗婆舍那所緣必須是究竟法,南傳主張是心、心所、色法及涅槃,涅槃為所緣,如果依南傳證得道心時的說法,可以說既非奢摩他亦非毗婆舍那,而是止觀均等。
只有心、心所、色法會呈現無常、苦、無我等三相,這些不會是概念法所緣能呈現的。
但是以心、心所、色法為所緣就一定是修毗婆舍那嗎?
我嘗試馬哈西西亞多的方式,還是會出現概念相,他是以腹部起伏為所緣,分類是屬於界差別,因為心理操作上偏定,既使是屬於四界差別的所緣,實際上還是修奢摩他。
在攝阿毗達摩的教學影片中法師也提到他修受念處,換姿勢時將一隻腳放到後面(天神坐盤腿方式)發現兩腳怎麼還盤在前面,這其實就是毗婆舍那的失敗,落入概念了。
也就是說奢摩他所緣可以是概念法也可以是心、心所及色法。而心的操作奢摩他一定是頃向不分別。
清淨道論從取業處品到說無色品都是講修奢摩他的
如界差別:
以前面「堅性或固性的是地」等的同樣方法而取了諸界,當數數地念慮作意及觀察「地界、水界」的僅是界而非有情非壽者的身這樣精進,不久之後,取得照界差別慧,生起他的──以自性法為所緣的未達安止只是近行的──定。
如食厭想:
這樣以十種行相而觀察思惟食的可厭的比丘,以厭惡的行相而得明了段食。 [347]他再對那(厭惡的段食之)相數數修習而多作。他這樣做,便鎮伏了五蓋。由於段食的自性法(本質)及深奧之故,不達(11-017)
安止定,只以近行定等持其心。
看起來像是食厭想修法失傳了,實際上他主要說明奢摩他,他詳說毗婆舍那釋放在慧地品以後,在釋緣起的部分,其他共通的部分則在見清淨之後。
而概念法的所緣如安般:
如是精勤,不久便現起(取相與似)相。而彼相(的現起)並非一切都同樣的,有一部分人說,有人於現起(之相)而生樂觸,如於兜羅綿,如於迦巴率綿及如於微風中。其次是依諸義疏的的決擇說。
(當然以也可以鼻端的觸等也可以修界差別,但那屬界差別)
佛音對應了十六勝行的經典,第一種四法只少量提到修毗婆舍那,大部份說明奢摩他,從知喜(第二種四法)以後都是屬毗婆舍那,地遍及安那般那被特別詳細的說明。
這是講解奢摩他的各品唯一例外之處。
所以說
修毗婆舍那他可以依靠近行定或安止定,出定後毗婆舍那所緣必定是心、心所、色法。心的操作是分別,如毗婆舍那的字根。
修奢摩他所緣可以是心、心所、色法及概念法,要達到安止,所緣必定是概念法不能是心、心所、色法,這些當心不但頃向不分別最多僅能達近行。
心的操作是傾向不分別 (只專注於所緣一境,不是癡呆的不分別而不知所緣)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