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憂」與經典衝突?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

憂俱domanassasahagata):

與瞋根心俱行的受是憂受。巴利文 domanassa源自du(惡)與 manas(意),指「心的苦受」。
受只與瞋根心俱行,而這類心也必定與此受俱行。
由此「」或「心的苦受永遠是不善的
在攝阿毗達摩義的注釋書中是必定與嗔根心俱行,同樣的嗔根心一定俱受,憂是屬受蘊指心的苦受。

在這邊還有一個重要的說法就是心可以超過界,欲界心可以透過禪修超過界,可以現起色無色界心,甚至出世間心。但不是說你證得色界禪就是色界眾生,所以他特別區別 avacara 與  bhumi 的差別。

而色界眾生起不善心時,他的心是屬欲界的。

但在中阿含210經對應的中部44經清淨道中有些不同的說法:

中阿含210經
 法樂比丘尼答曰:「樂覺者,生樂住樂,變易苦,無常者即是災患,欲使也苦覺者,生苦住苦,變易樂,無常者即是災患,恚使也不苦不樂覺者,不知苦、不知樂,無常者即是變易,無明使也。」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一切樂覺欲使耶?一切苦覺恚使耶?一切不苦不樂覺無明使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非一切樂覺欲使也,非一切苦覺恚使也,非一切不苦不樂覺無明使也。

云何樂覺非欲使耶?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是謂樂覺非欲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欲故。

云何苦覺非恚使耶?若求上解脫樂,求願悒悒生憂苦,是謂苦覺非恚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恚故。

云何不苦不樂覺非無明使耶?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不苦不樂覺非無明使也。所以者何?此斷無明故。」

因為有時禪定也稱解脫,前面提到初禪,後面提到四禪,此處上解脫查有部大毗婆沙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44:「謂異熟生憂根。或善。或不善。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憂根。如說。我於何時當於是處得具足住。若於聖處已具足住。於上解脫希求思慕心懷憂慼。」(CBETA, T27, no. 1545, p. 740, b17-21)

顯然此處的上解脫指的是三果聖者。就是說三果聖者早已斷除嗔根心,當他為了不得阿羅漢的解脫,而起憂受時不與嗔根心相應,或說俱起。

但是在攝阿毗達摩義中所定義的憂必與嗔根心俱起,定義也是沒錯的,因為他特別指欲界心的憂受,另外又區隔了出世間心。

如序論中區隔 avacara  bhumi 是關鍵。

三果聖者如果當生在欲地證得,也還沒死,但早已在道心斷除這屬欲界的嗔根心(行蘊),但不是憂受(受蘊) 不起,因為他還沒死還在欲地阿,過去業所導致異熟還是會生起。

婆沙講得更乾脆 : 異熟(受蘊)生憂根 ... (指受蘊,異熟果報)

三果因為已斷欲欲(行蘊)、 嗔恚(行蘊),無法造作此類的業,所以沒有足夠因緣結生欲地,但活著的時候在欲地的餘依還在,還是會起憂受(受蘊)的。

所以說就八十九種心的分類來說,這地方還是合理的,也沒衝突。

清淨道-地遍的修習法中提到 :

其次在(未達安止定)有種種轉向的第二禪的近行中,雖然捨斷憂根但因尋伺之緣而遇身的疲勞心的苦惱之時,則憂根可能生起,若無尋伺則不生起,憂根生起之時,必有尋伺。 在二禪的近行中是不斷尋伺的,所以那裡可能有憂根生起,但在二禪的安止中則不然,因為已斷憂根生起之緣故。 

(注: 心的苦惱就是憂)

這是在初禪要進修二禪時,他從初禪出起,審查了初禪臨近欲界 與 尋、伺擾動與使心疲勞的過患,因為沒辦法捨斷尋、伺而起的憂受,當然還包含上述遇身的疲勞

注意喔! 因為他從初禪出定,這時還是欲界心,還有一個前提是上述幾個連續的速行,憂是被捨斷的,如上述 : 第二禪的近行中,雖然捨斷憂根 。

這幾個速行還是屬欲界心,理論上是喜俱智相應無行的心,這個說法很明顯是嘗試進修四分法的第二禪,是指初試或不穩的情況。實際上還是會與嗔相應,屬欲界心的緣故,而定也只是鎮伏煩惱,一旦失敗(求不得)有可能從鄰近色界的喜俱智相應無行再次退回下劣的心, 所以也沒有什麼衝突。

而在這裡佛音論師並沒有明確提到此處憂是否與嗔相應的說法,從該段落往下繼續看佛音論師都是對初試的人說。

不懂為什麼有師兄提出這兩段而認為有衝突?

結論我是認為沒有衝突,不論與中部經或是清淨道與攝阿毗達摩義都是沒有衝突的。
如果是指異熟沒有善惡,那這句 : 由此「」或「心的苦受永遠是不善的真的有點問題。

就像慈心的訓練,對境起憂受時,還是可以克制嗔。最初對境起的憂受依等流所起嗔的速行力弱,往後意門獨立運作的速行則力強,慈心似乎也不能對治最初的速行,這部分只有三果聖者能完全不起。

苦、樂、悅、憂、捨都是異熟都是無記的,並沒有善惡可言。 或許他是指這點。

菩提法師在不善果報心也做出這樣的解釋

不善果報心akusalavipakacittani):

第一組無因心包含了七種不善業的果報心。這些心本身並非不善在業力方面它們是無記的(abyakata)。不善」在此是指它們是由不善業產生的果報;所以「不善」一詞並非形容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產生它們的


 由此「」或「心的苦受永遠是不善的

應該也是這樣的意思,這種不精確講法很令人頭痛,所以我在八十九種心圖表中都改成異熟心,而不用熟心。無因改成無根。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