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不會因為時間或環境而有差異


之前在FB 看到有篇文章,他在描述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差異,他文章寫的蠻好的,不像我沒讀什麼書的,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有時回頭看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XD

不過我每次看到大乘小乘那些爭論看得都很煩,我給他回了一句 :

大小乘爭論其實沒什麼意義,不如想想有什麼不會因為時間或環境而有差異的。

唉 ~ 糟糕可能又過幾年之後,又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哈哈!


1.有個朋友貼了這段

【善法也有貪】

惡法裡有貪,善法也有貪;…有時自以為是行善法,事實上還是貪著。父母對孩子的愛固然偉大,但是其中可能常隱含很多我愛、我見,例如,希望孩子照你的意思 去讀書,照你的意思去選擇行業、選擇對象。其實,你把他當他成是你的一部分,當成你的化身,有時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幫你實踐。所以會引起許多麻煩,自 己煩惱,別人也煩惱。

節錄於:惠敏法師《蓮風小語2002》


有些法師非常慈悲,把一些很困難的教理用通俗方式包裝之後出品,惠敏法師這段提到: 「有時自以為是行善法,事實上還是貪著

接著舉這樣的例子:  「父母對孩子的愛固然偉大,但是其中可能常隱含很多我愛、我見,例如,希望孩子照你的意思 去讀書,照你的意思去選擇行業、選擇對象。其實,你把他當他成是你的一部分,當成你的化身,有時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幫你實踐。所以會引起許多麻煩,自 己煩惱,別人也煩惱。

我看了之後就想到四梵住的近敵,在清淨道中四梵住的近敵就有類似的說法:

其中慈梵住的近敵就是 自私的愛 ,原文是這樣:

「慈梵住」
(1)以貪為近敵,因其性質(與慈)同類故,好像行近其人的仇敵相似。 那(貪)是很容易得有機會侵襲的,所以應該好生保護於慈。[319]

慈的修習中提到一開始初修者不可以異性為所緣,也是同樣的意思。

可是在惠敏師通俗的說法中有些人重點會抓這樣的概念 「有時自以為是行善法,事實上還是貪著

但是在阿毗達摩中,與心俱起了貪心所,就是不善的!  這是沒有模糊空間的,沒有泡麵外包裝一般的誤解。起了貪心所,就是不善的!

這是赫赫有名的惠敏法師講的,但在某些人的認知裡,還是會誤解。

朋友為什麼貼這段呢?  其實是因為我講要主動的行善,就是喜俱智相應無行這個部分,並且說佛教不是唯心論不要空想,要有所行動,有位朋友就貼出這篇,呵呵,看了很沒力。
他特別留這段「有時自以為是行善法,事實上還是貪著」,可是看法師舉的例子就知道不是這樣。

也就是說..... 就算今天親耳聽佛陀講,十個人搞不好有兩三種理解。


2.再舉一個文獻學的例子,有位蔡副教授依文獻學考證寫了一篇論證相應部22相應59經/無我相經經文才是正確經文的論文。他提供了廣泛包括經律等相關文獻,非常詳細,其中以SA.110 佛陀與薩遮的對話中導出 :  無我特徵其中是不可控制

薩遮尼犍子白佛言:「色實是我人。」

佛告火種居士:「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譬如國王,於自國土有罪過者,若殺、若縛、若擯、若鞭、斷絕手足;若有功者,賜其象馬、車乘、城邑、財寶,悉能爾不?」
<這種以對方理論用譬喻方式再次確認對方的理論架構,其實在經典中有很多處>
答言:「能爾。瞿曇!」
佛告火種居士:「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
答言:「如是,瞿曇!」
告火種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識即是我,得隨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
<接著佛陀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時,薩遮尼犍子默然而住。
<可不可以根據這樣,而反過來推論佛陀的主張無我特徵不可控制? >

該教授是要論證無我相經這段 :

莊春江翻譯SN.22.59  : 「比丘們!色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色有我,色不應導致病苦,也應能願色為:『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色無我,因此,色導致病苦,也不能願色為:『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

有位師兄告訴我,就算這是正確傳遞的經文,他跟教義學還是不符,這不符緣起的喔。
並且反問我: 「不可控制,那制戒有什麼用呢?  也不用談解脫道,跟命定論有什麼不同?
也就是說這跟大部分經典的教義衝突,無我不等於是不可控制,無我更不是可以控制。兩個都不是。

這師兄也舉了穆克記教授某論文中的說法 : 「這是佛陀在教五比丘如何回應外道」,並且引述長部15經佛陀教導尊者阿難如何回應外道做例子。我是覺得蠻有道理的,比較說得通。
這例子是說文獻學還是可能產生一些奇怪的結論。

經典有時為了記憶方便,非常簡短,可能有許多背景丟失而造成誤解的問題。

3.       從歷史的角度研究,某(大)法師講得更有趣,他說 :  「只是我常常在這邊小便,但是幾百年後歷史學家發現,這裡氨含量特個別高,接著做出推論...... 其實只是我常常在這邊小便」。

文獻學、歷史學、教義學當然是相當重要,不然大家各說各話沒有依據,這些也存在某些限制與盲點,重點是要知道這些方法的限制。

阿毗達摩概念法真實法分開這種方式呢 ? 或許再配合實際禪修,能不能找到佛法中 不會因為時間或環境而有差異 ?

不知道

既然不知道那為什麼這樣回覆?

還是不知道,只是看了大小乘爭論,看得很煩,或許有人會想出解決之道。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