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阿毗達摩義-八十九種心


八十九種心其實只是一種,如在雜項概要中說:


五十三相應法:


雖然《阿毗達摩論》分辨了八十九(或一百廿一)種心,它們整體只被視為一法或一種究竟法,因為它們都有相同的特相,即識知目標(所緣)。
然而,各個五十二心所法則被視為個別之法,因為它們各有不同的特相。如是一共有五十三相應名法。
阿毗達摩對於心、意、識認為是同 一意義,被稱為怎樣的心是尤其相應的心所決定,而且是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如心所概要的序文 :





與心同生亦同滅,所緣依處皆相同,
心相應法五十二,其等稱為心所法。
同生、同滅是讓我們不要誤解有個心是不變的,他事實上剎那生、剎那滅。
在攝阿毗達摩中的排列是具有修行意味的從下劣心排列到勝妙心,從三界到出世間的大分類中,也代表力弱到力強,最是弱的欲界心、到力強的廣大心(色界、無色界),最後到最強的出世間心。


比較特別的是他不同於南傳其他論典他還加入了因(根)的講法,在六種決定道德的心所在雜項分析中:

因之分析:


在這一篇裡,一切心會依據它們的「因」或「根」(hetu)而分類。
在經中,巴利文hetu用以表達廣義的「原因」(karana)。
它與「緣」(
paccaya)是同義詞,且常連成一詞;它代表任何作為其他事物的因之法。
然而,在《阿毗達摩論》裡,因是專用以代表「根」(
mula),且只用於六個決定品德的主要心所。

之前已曾詮釋,是使到和它相應的心與心所穩定堅固的心所。有因的心如樹般穩定又堅固無因的心則如蘚苔般既軟弱又不堅固

在內文裡所列出的六因,貪、瞋、痴三因必定是不善
無貪、無瞋、無痴三因則可以是善或無記,當生起於善心它們即是善,當生起於果報心或唯作心它們即是無記。
無論是善或無記,這三因都是美心所(
sobhana)。
在圖表我將他改成(根),看起來同樣會產生誤解....

在欲界心中,從能造作惡業的速行,也就是下決心造作惡,被看成最下劣的心。
其次由異熟(果報) 如十八無根(因)心,這些是因為過去業力異熟的結果。

在過去業力導致你對於境界產生苦、樂等感受,他的因是造作導致的,結果卻是種種受,所以稱異熟,異時、異地、異類成熟,所以稱為異熟。

善業-->樂受報
惡業-->苦受報
非善非惡-->不苦不樂報

並不是(造作)布施財物會導致未來會中彩卷,也不是今生我殺你,來生你殺我這樣的概念。

這裡之所以稱為無因,並不是指沒有過去因緣,而是指沒有貪、瞋、痴、無貪、無瞋、無痴這六個因(根)。
(沒有這六個強而有力的心所,所以稱為無根(因)的心)

果報(異熟)

果報(異熟)也沒有所謂善惡如在十八無因心的說明中:

不善果報心akusalavipakacittani):

第一組無因心包含了七種不善業的果報心。這些心本身並非不善在業力方面它們是無記的(abyakata)。不善」在此是指它們是由不善業產生的果報;所以「不善」一詞並非形容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產生它們的

有因、無因還關乎其作用,依作用分類,同樣是指一種心,從功能上分類而有種種作用。

如果將五識歸類為一種,十四種作用就變成十種作用:

 1.結生  2.有分  3.轉向 4.五識 (見、聞、嗅、嚐、觸) 5.領受;
6.推度;7.確定;8.速行;9.彼所緣;10.死亡。

速行

其中造成善惡業的於未來產生苦樂、不苦不樂的異熟是速行心,這裡不是有什麼心稱為速行心,只是依作用而給他一個名稱,如前面講過八十九種心其實只是心,有時稱為心、意、或是識。


例如經典中說:  緣於無明而有行、緣於行而有識

     這種都是略說,而且也只能這麼說,講無明、行一定包含愛、取、有,因為過去生是其他道的眾生不一定有六入,例如: 色界眾生鼻、舌入處沒有作用,身也不同。緣生有老死未來的略說也是一樣意思,如果認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是很容易的,就有點低(消音~)了,如果很容易就證知那滿街都是觀智成就者了,這些煩惱發生在整個身、心(識、名色....),觀察這些(無明、行、愛...) 還是觀察身、心這些怎麼集起,確定其如性、不違自性、不他性如清淨道中的解說。

關於觀智,我聽過一個說法是,觀智能類似神通的功能,其實巴利文都是殊勝智如沙門果經,是傳到中國特別區隔出神通,法師的譬喻是,觀智能像幻燈片般的看到過、現、未,神通則像放電影般的看到過、現、未。


緣於行而有識,講到一定包含名色、六入、觸、受,佛教對的詮釋是緣起,不是外道講的某種業物質,也不是有上帝在主宰,如上圖的現在五果,是由過去的業所造成,這五個被視為一個整體就是某種眾生(概念法),只看究竟法就是這些名稱(名色、六入)代表的。

跟人相近的眾生如畜生道,有些畜牲某些感官特別的強,但有些只能見到少部分的顏色,人也是這樣或生來肢體殘障,有的人智力較好、身體較強壯或較長相美觀,這是過去業帶來決定性的影響力成為現在的異熟。

異熟雖然是有苦有樂,異熟雖是苦的,人也能因為抉擇不同而造作不同導致未來不同的結果,就是上圖現在五因 89種心屬於速行的就是這類,他會對未來產生影響力。

例如有的女生長的不怎麼樣,但是就很吸引你,現代科學的解釋是因為費洛蒙,或與你幼年時女性長者對待你的經驗導致,總之她的某種特質造成吸引力,種種對境你會有種種感受,有來自生物種差異,概念法的愛著,這些因素集起時就有差異。

十二種不善在講八貪根心時其中一種分類就是根據,分為悅受、捨受。

所緣(吸引你的目標)的心引力的強度會造成主動(無行)、與被動的(有行)這應該是的分類由來。

另外還有這是種種觀念信仰造成,那有沒有不受各種見影響的?  也有。  所以立邪見不相應,這和八大善心智相應智不相應兩種見的分類類似,其中智不相應是不俱癡的,邪見不相應貪是俱癡心所,其他不善心都是俱癡心所的,那為什麼說具宗教意義?  阿毗達摩不是都談論究竟法?


十二不善心

     邪見相應ditthigatasampayutta):依受(悅俱或捨俱)把貪根心分為兩類之後,那些心又可依據是否與邪見相應而再分類。巴利文ditthi意為「見」;除非加上前綴詞「正」(samma),它即是指邪見(miccha ditthi)。與貪根心俱行的邪見是(不正確的)深信、信仰、意見或觀念這邪見可以提供此心理論上的肯定,因而加強它的執著;或者這邪見也可以成為執著的對象。邪見一共與四種心相應:兩個悅俱,另兩個捨俱。

再參考八欲界善心

智相應banasampayutta):

智 能 如實知見諸法(yatha-sabhavam)。與智相應之心的智(ñāṇa)是指「慧心所」(pañña-cetasika),亦即是「無痴因」或「無痴根」(amoha)。智不相應的心缺少此慧心所,但並沒有只屬於不善心的無明(avijja)或痴(moha)。
菩提長老的說明看來是有如實知見的能力

個人認為這智相應還有超越概念法而能對因果業報等能有部分的肯定,而不只是僅僅對因果業報的相信。

樂受、捨受,邪見相不相應、有行無行,二的三次方排列組合就變成八種:
1.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2.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4.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5.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6.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7.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悅受、憂受不會同時起導致的也不同,所以二嗔根只因為憂受,再分成有行、無行只有兩種

二癡根也是如此,但他依捨受。

其他如欲界八大善心,八大有因異熟,分類都是這樣類推可以理解,生笑心、唯作心是正覺者、阿羅漢才有的,可以參考注釋書。

八大欲界善心,在攝阿毗達摩中有個很重要的提示,就是奢摩他要成就,必須培養的就是喜俱智相應無行,因為安止前的幾個速行心是屬欲界的,而且一定是喜俱智相應無行,不會是其他的。


依受分類
這可以直接從89種心的名稱看出來,121種心就是去掉八種出世間心 89 - 8 = 81,再用八種出世間心乘上五種禪再加回來 81+(5x40) = 121 ,因無色定同樣具有捨與一境性兩禪支,所以四無色定被視為五分法的第五禪,五分法則是依禪支分類,將一般四禪分類法的初禪依尋、伺分成兩層次變成五種。

異熟以苦、樂、捨呈現,有些因緣是過去的業造成決定性的反應,有些會因為教育、現生經驗有所差異,例如貓聞到腥味是樂受接著起愛著,可是某些人卻會覺得很討厭。

要知道還有一些不是由業產生的苦、樂等受,如雜阿含977經所說。
等分(生活習慣)、時節(氣候變化)、(風起、痰起、涎唾起)疾病、(自害)錯誤的見、他害(為他人所害)。

之後對於可喜所緣、不可喜所緣要怎麼處理,是慧的抉擇可以改變的,異熟就是這樣發生了,速行(產生業的心)可以改變,這是89種心依受分類的原因。



依因分類還要參考依作用分類結生作用的部分

因(根)的分類跟結生的關係,無因結生、二因結生、三因結生,雖然二癡根心只有一因,但結生並沒有依癡根心結生的情況,惡道及人道的無因生都是依果報推度心結生,二因生是具有無貪、無嗔兩種善心所,但沒有無癡這種善心所,三因則是俱這三個善心所。

二因、三因生都適合學習佛教,但二因生人,在此生不能證得道果智、修奢摩他不能證安止,但是可以修到行捨智,與達到近行定。

 這種講法到底具體的根據是怎麼來的? 哪裡有很明卻的根據? 末學並沒有找到.....

我的經驗中是有看到某些人既使學習佛教經典理論,他還是很容易注意在概念法著迷在概念法。他比較鈍,但是也不是像智障那樣。

還有你為他解說教理(為什麼安立五蘊?),整個邏輯根本沒說完,他就喔~~ (表示懂了~.~!), 這種不知道是不是缺生得慧?

生得慧就是這無癡(根),就是三因結生的具有這個特別的心所。

例如 住戒有人、修習心與  與 法句經:  無則無禪,無禪則無
南北傳最古老的注釋書對前一個都是解釋成慧心所(無癡) ,但是小路尊者呢?
小路尊者只記得..掃塵除垢,別人請教他佛的教法...不會說,只好現神通,所以這個無癡的慧心所可能不是指一般講的智商。 總之我找不到很強的根據,也無力判斷,但傳承都是這麼解釋的。 印順導師也對生得慧有他的見解,在他的著作中似乎印順導師認為是可以訓練的。



依作用分類

下圖左邊是89種心依作用分類,右邊是作用的名稱,攝阿毗達摩義是從法集論、發趣論、清淨道中萃取整理出來的,一口氣將前五品細讀完可能會有比較完整的理解,前面幾品可以參考法集論,攝緣分別品可以參考發趣論,攝業處分別清淨道講得更詳盡,攝阿毗達摩義只是概要的歸類。



攝阿毗達摩義是參考這個版本
他的注釋書是菩提法師的編輯尋法法師翻譯的版本
教學影片是開印法師的教學錄音,法師在前面講到慚愧心、戒、業報等與很多生動的譬喻,我覺得很法喜,很期待的關於實修部分卻因為時間短暫,講得很少,聽說在寂靜禪林有更詳細的教學,很期待下次有影片,有影像圖表可以看而不只是錄音。

我就是因為看不懂清淨道論某些部分,才看攝阿毗達摩義,清淨道講到這些阿毗達摩是四散各章節的,攝阿毗達摩義很集中,好處在此,跟清淨道一樣攝阿毗達摩義也是從實修的角度來寫。




留言

  1. 為什麼這篇點擊率這麼高? 而且還從世界各地來。
    有客倌能告所我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好意思,應該是因為我把您的文章分享到臉書社團。
      打擾您了

      刪除
  2. 代表力弱到力強,最是弱的欲界心、到力強的廣大心(色界、無色界),最後到最強的出世間心。

    书上有说力弱力强吗?

    回覆刪除
  3. 書上沒說力強力弱,也沒說下劣勝妙,這麼說有問題嗎?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