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清淨道論中「初禪具足住」其中的「住」

此上的修行者,唯有「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如是他已證得捨離五支,具備五支,具三的善,成就十相的地遍的初禪。

「初禪」 將在以後解說。

「具足」 是說行近與證得之義;或者具足是成就之義。在《分別論》中說:「具足......是初禪的得、獲得、達、到達、觸作証,具足」,當知即是此義。

「住」即如前面所說的具有禪那者,以適當的威儀而住,成就自身的動作、行動、護持、生活、生計、行為、住。

即《分別論》中說: [146]「住是動作、行動、護持、生活、生計、行為、住,故言為住」。
(學習注 : 關於此住。穆克紀教授認為住是指 : 安住於三摩地即一境性的狀態才可謂安住,不應說住於初禪...等, 在清淨道論中所舉分別論將[住]一字也解釋為動作似乎也可以接受為初禪中五禪支一連串升起的過程,在巴利文辭典中看到[住]表示在一連串的動作中停止下,在瑜珈師地論將一境性區隔成五種,在色界的一境性被解釋為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CBETA, T30, no. 1579, p. 328, c11-p. 329, a6) )

《瑜伽師地論》在解釋九住心前的一段文字,似乎也支持了 穆克紀教授的說法

《瑜伽師地論》卷30:「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 同分所緣 流注無罪適悅相應 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5]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
(正念安住所緣)

云何名為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 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
(統合心所作用)

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 無缺 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污極安隱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
(無有染污極其安穩)


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毘鉢舍那品。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鉢舍那品。
(CBETA, T30, no. 1579, p. 450, b27-c17)
(最後提到不論修止或修觀這個心所非常的重要)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清淨道論說戒品


清淨道論說戒品各章節的掌握,X-mind 的使用幫你掌握章節的結構,在心智圖中不需要描述細節,例如:相、味、現起、足處,後面的細節說明,在看文章前分析其主結構,而看完之後依照這些結構回憶起他的內容,除此之外研究者可以進一步查閱覺音論師在各主題中所引用的經文並標示在心智圖中。

說戒品檔案可以在這邊下載 http://dl.dropbox.com/u/4168090/%E8%AA%AA%E6%88%92%E5%93%81.xmind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追夢人-鳳飛飛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1000句最常用英語口語

1000句最常用英語口語

1. I see. 我明白了。

2. I quit! 我不幹了!

3. Let go! 放手!

4. Me too. 我也是。

5. My god! 天哪!

6. No way! 不行!

7. Come on. 來吧(趕快)8. Hold on. 等一等。

9. I agree。 我同意。

10. Not bad. 還不錯。

11. Not yet. 還沒。

12. See you. 再見。

13. Shut up! 閉嘴!

14. So long. 再見。

15. Why not? 好呀! (為什麼不呢?)

16. Allow me. 讓我來。

17. Be quiet! 安靜點!

18. Cheer up! 振作起來!

19. Good job! 做得好!

20. Have fun! 玩得開心!

21. How much? 多少錢?

22. I'm full. 我飽了。

23. I'm home. 我回來了。

24. I'm lost. 我迷路了。
25. My treat. 我請客。

-------------------------------------» 閱讀全文 »

BBC 製作的「數學的故事」

最吸引我的還是關於印度數學家的故事,其中馬德哈瓦,特別引起我的注意 XD
他的計算Pi 方式真的很有趣,我計算了5000次加減,才得到 3.1417926136


總共有四集16個影片,對數學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3506B1D3ECE1ECC7

這個網站也不錯 數學領域
http://episte.math.ntu.edu.tw/cgi/mathfield.pl?fld=app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


雜阿含經 (一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眾生云何生?  誰為其作者?
眾生何處起,  去復至何所?」

尸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作是思惟已,即生知覺:「此是惡魔欲作留難。」即說偈言:

汝謂有眾生,  此則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  無是眾生者。
 如和合眾材,  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  假名為眾生。
 其生則苦生,  住亦即苦住,
 無餘法生苦,  苦生苦自滅。
 捨一切愛苦,  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  則自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尸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

 唯有空陰聚,  無是眾生者。
 如和合眾材,  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  假名為眾生。

這個說法在那先比丘經也有出現過,連舉例 (如眾材和合) 都出現過,同樣的在雜阿含經中相當於南傳見相應的幾經如下



(一五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變易法,如爾安住。』?」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這經比對南傳相應部,相當於梵網經中的四組常見論者的主張,「我與器世間」為常恆不變異法,相當不切實際,今日的常見論者則主張,這真我常恆不變,五蘊生滅變異。

(一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如是我、彼,一切不二、不異、不滅。』?」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這個講法相當接近奧義書,五蘊與其主張的大我之間的關係,總是含糊其詞。現今不知道演化到什麼理論,不研究。

(一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會、無說,無善趣、惡趣業報,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眾生、無世間阿羅漢正到正趣,若此世、他世見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這有部份是唯物論者的見解,如無施、無會、無說,無善趣、惡趣業報,無此世、他世,基本上他們的邏輯思維並沒有錯誤。因為佛陀俱三明,能知過去、未來眾生在業報輪迴中的種種因果關係,但實際上要了知輪迴,有兩種方式:
1.依禪定修宿命通、或天眼通,而知過去未來。但是一樣的困境就是不能廣泛普遍的舉證。
2.是得法住智,也能知道有輪迴,方式是不同,同樣的困境也是不能廣泛普遍的舉證。

有部份屬於惡取空,如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眾生、(無世間阿羅漢正到正趣,若此世、他世見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是否定輪迴,而無父母的見解可以說完全的忽略可以見到的因緣關係,基本上屬頭殼壞掉!

這部份比較有趣的就是無眾生這部份,跟主題經文中的 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兩者差異在哪?  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是見緣起的無獨存性而說,而這個經文的「無眾生」則是不見因緣的惡取空見,斷見。 這點要分清楚!

(一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無士夫方便精勤、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這就是命定論,他們的業的主張是一種超常力量某種軌律,反正你做任何努力是無用的,及時行樂就對了,這種觀點導致道德輪喪,譬如在中國文革後的狀況,也跟前一篇文章
佛教的無我是否能以「主宰性的有無」來表達其義含?所討論的內容是相關的!

(一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諸眾生此世活,死後斷壞無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終時,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根隨空轉,輿床第五,四人持死人往塜間,乃至未燒可知燒然已,骨白鴿色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誑妄說,若愚若智,死後他世,俱斷壞無所有。』?」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這也是唯物論,在邏輯上也沒有問題,他們基本上有一類屬利根的,參閱SA.154經下方說明。

(一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煩惱,無因無緣。』?」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這是無因論,基本上也是屬頭殼壞掉,人從小到大種種際遇,種種決定,期間都有因果關係。這類是相當愚痴的。

(一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清淨,無因無緣。』?」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同上,不過這—派主張,人性本善,他沒見過小朋友把爆竹放在狼狗口中引燃,他要是看到一個小朋友做出這種極端殘忍的事,大概就不會主張,人性本善,那麼是人性本惡嗎? 也不是!也有小朋友從小就非常慈悲,她看到有人做出傷他人的事,她會說壞人,別這樣做,這也是我親眼看到的。  在佛教中的說法是等流業,過去生的習氣慣性所導致的。


(一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無知無見,無因無緣。』?」

時,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這也是無因論的一支,頭殼壞掉!


佛教的「無我」是從因緣來說明,不是一般語言上的「有見(存在)、無見(不存在)」那個有無,如SA.262 經所說。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1. 生命是一連串變化相續的過程,不是不見「因緣」而說「無我」

2.這經「無見、有見」所謂「存在、不存在」不是否定「無我」,這是語言上方便的用法,語言上必須用絕對性的概念,代表相對性的意義。
在實際上「有見、無見」所謂「存在、不存在」是沒有事實可以對應的!

而佛教緣起無自性故空,其實就是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緣起無我是有對應的事實!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佛教的無我是否能以「主宰性的有無」來表達其義含?

     主宰一詞,通常在「概念」中會出現,有宰主與被主宰的關係 。或是有「什麼A」具有決定權,「什麼B」是被決定。

如果以「其他宗教」的概念並使用「佛教常用的符號」表示   " 真我---主宰--->五蘊 " 。
可是佛教並沒有 這種概念模型「真我---主宰--->五蘊」。(佛教沒有真我的概念)

佛陀曾經以手指天而問:「這是上嗎?」

一個不是左就是右,不是上就是下的僵化性大腦不容易思維這個問題。

非我,其實跟佛教中「無我」意思相同,如色非我,可是有人會認為,五蘊異於我,言外之意是這個是我擁有的,「異我」一詞的實質意義是其實是「我所」,就是這個模型 :

" 真我---主宰--->五蘊 "

這個模型是外道的概念,是其他宗教的概念,佛教沒有這種概念。

" 真我---不能主宰--->五蘊 "

那這個模型呢?這也不是佛教的概念
(不要蠢到非上即下,非左即右的思維佛法,不要傲慢的把這種概念思維套用到佛教的理論上)

---------------------------------------------------------------------------------------------------------------

在梵網經中有四種常見論者他們就是認為「真我」是一回事,現在生命中的五蘊是一回事,他們無法描述「真我」與「五蘊」間的關係,主張五蘊與真我是各自分開的,彼此沒有關聯,當業(某種超常力量)盡之後,回到本來清淨的「真我」就解脫。

這樣的理論其中有幾個難題:
1.「真我」如何流轉於生死而執取五取蘊?
(A.若真我能被染污,回到真我的狀態也不是解脫)


2. 由於「五蘊」與「真我」 無關於現生的「五蘊」,所以在現生的「五蘊」等業報盡,才能回到清淨的真我。
(B.若五蘊的業報盡就解脫,那理論上做什麼努力都是無意義的,這種宗教理論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另一種如C.
(C.使五蘊受苦如耆那教,苦報盡就解脫,那也沒法回答清淨「真我」當初是如何流轉於生死? 又回到A的問題)

 這種佛教都以「身異命異」回應其矛盾。

這是「" 真我---主宰--->五蘊 " 」 這樣的模型無法成立的許多矛盾!
那這模型呢?  「" 真我---不能主宰--->五蘊 "」 也不是


佛教沒有這種概念,佛教只有「五蘊」「五取蘊」 阿!
---------------------------------------------------------------------------------------------------------------

SA.977中佛陀回應外到(業)的理論講得很清楚,也清楚的表明佛教所謂的「業是什麼」。


外道說今生的所有苦樂受都是過去的業所造成的


佛陀說:包含時節(氣候變化、環境天災),等分(姿態、生活習慣)自害(錯誤的觀念導致的行為),他害(被他人所傷害、他人無意的傷害) 我們所受的苦還有這些非因過去所造作帶來的苦。

佛教講因緣講滅苦,「有因有緣、非無因無緣」,也一樣不能廣泛的談到一切都是因緣「講到宇宙外太空去了」,目標還是針對「滅苦」而說,有些人講因緣,其實他們所理解的都是落在「命定論」,他們所謂的「一切都是因緣」「一切都是因緣」,都是「命定論」,所以他們簡單的連結起「無我就是不能主宰」,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可是這經 SA.977 佛陀怎說呢?不是這樣講阿

SA.110 薩遮尼揵子與佛陀的對話中,佛陀也質問了薩遮「難道你能主宰五蘊?」

薩遮就手腳冰冷開始冒汗,佛陀此一問常常變成許多學者成立「無我」具有「無主宰」的性質歸納,這真是有愧於佛陀的說法,如果無我可以用「無主宰」代用,那佛陀的理論豈不成了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這樣的說詞?

那對善惡法的抉擇、精進,與修善升天,聖弟子的漏盡解脫大概也要變成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了,那佛陀又何必說法?

其實佛陀是使用薩遮的模型 「" 真我---主宰--->五蘊 " 」以其矛攻其盾的辯論技巧。

要注意佛教沒有這種模型「" 真我---主宰--->五蘊 " 」。

佛教理論是:雖無常無我,這世間有善有惡,如果能去除「無明與愛結」則解脫生死流轉。雖然「無我」但凡夫眾生有「我見」『我慢』這是生死流轉的根源。

如果是「無我可以用主宰性表示」,傷害他人也可以推說是被害者的業所致,那還有何善惡可言?  加害者可以稱那是被害者的惡報,這會讓人認為佛教很愚痴耶!


佛陀也質問了薩遮「難道你能主宰五蘊?」
這點同樣出現在長部大緣經,佛陀教導尚未有任何觀智的阿難,教導他如何回應外道的詢問完全相同。

佛教當然也沒有說能對"五蘊有主宰性!"  ,色蘊是壞法! 你當然不能不老不病不死!
也不要愚蠢的「非左即又、非上即下」的把「能不能主宰」這種愚蠢的概念套用到佛教的「緣起無我之教」。

---------------------------------------------------------------------------------------------------------------


講了半天,還是沒有講何謂業(佛教的版本)

其實佛教所謂的業就是緣起法,緣起法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在佛教著名的「十二緣起」中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 ........ ,這又稱為假號法,就是說他只有<名稱>無個別性質,無獨存性,所謂的無自性,都是相依而得成立的。

不能錯誤的看成,「無明」 緣 「行」緣「識」,單一一個個叫「緣已生法」 。

中觀論師非常聰明,他們說「業亦無自性」也就是這樣,其實業就是我們的身心在傳遞,既使是無著論師所創的「阿賴耶」,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定義 :「又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所謂名界。名種姓。名自性。名因。名薩迦耶。名戲論。名阿賴耶。名取名苦。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

原來那個能變異並像續業力的「阿賴耶識」代表的是「五取蘊」無著論師不過是為了清楚的解釋「業的相續流轉」。


我們受到他人的傷害時,怎麼處理?

氣候變遷導至生存困難,怎麼面對?


當有人說「無我」就是所謂「無主宰性」時,你告訴他請把他的「錢」交給你,「無我」就是所謂「無主宰性」時,照說他會交給你。

(其實我舉這個例子還是有人聽不懂,不過我也沒拿到錢 )






 無所謂錢來就好...... 





(一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無士夫方便精勤、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參閱 :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