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從有為法的共相為所緣如何轉變到以無為法的涅槃為(所緣)

慧體之五──智見清淨
其次為種姓智。因為這是轉入於道之處,既非(屬於)行道智見清淨,亦非屬於智見清淨。但是中間的(就清淨道而論)無此名稱。然因入於觀之流故稱為觀。其次在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的四道智為智見清淨。
(一)四道智

(1)(須陀洹道智)此中,先說由於為欲完成初道智者,實無可作因為他所應作的,都曾在以隨順為最後的觀生起之時作了。
如是生起隨順智的(瑜伽者),以彼等(遍作、近行、隨順)三隨順智的各自之力,消滅了覆蔽諦理的廣大黑暗之時,他的心不入不住不信解不著不執不縛一切行中,但離去、退縮、還轉、如從蓮葉的水相似。
一切的相所緣及一切的轉起所緣呈現都是障礙
於一切的相及轉起的所緣而呈現是障礙之時,在他習行了隨順智之末,生起以無相不轉起離(有為)行涅槃為所緣的,超越凡夫種姓、凡夫名稱、凡夫之地的,入於聖者種姓、聖者名稱、聖者之地的,最初轉入、最初專念、最初思慮於涅槃所緣的, [673]以無間、等無間、修習、親依止、非有、離去的六種緣的狀態而實行於道的、達頂點的、是觀的最高的、不再退轉的種姓智
這是有關於此的論說:(22-001)如何自外的出起及於還滅的慧成為種姓智呢?克服生起故為種姓。克服轉起......乃至惱故為種姓......克服外的行之相故為種姓。入於不生起故為種姓。入於不轉起......乃至入於無惱、滅、涅槃故為種姓。克服生起而入於不生起故為種姓」。如是當知一切詳說。
這裡,雖然是由一轉向(作用)於一(速行的)過程中轉起,但為示隨順與種姓對於各的所緣而轉起,正如這樣的譬喻:
好像一位要跳過大水溝而站於彼岸的人,快快跑來,握住結懸於水溝此岸的樹枝之上的繩子或杖而跳躍,傾向其身赴於彼岸,到達於彼岸的上部之時,便放棄它(繩或杖),仍動搖其身於彼岸,才漸漸地站定。
如是這瑜伽者亦欲住於有、生、趣、(識)、(有情)居的彼岸涅槃,以生滅隨觀等急速而行,以隨順轉(心)而把握結懸於自身樹枝上的色繩或受等的任何杖為無常苦無我,不即放棄它,以第一隨順心跳躍,以第二(隨順心)傾向其意赴於涅槃,如那人傾向其身赴於彼岸,以第三(隨順心)而成現在將近於當證的涅槃了,如那人到達於彼岸的上部,由於彼心(第三心)之不放棄了那自為的所緣,以種姓心而證離(有為)行的彼岸涅槃。因為對一(涅槃)所緣是未曾修習的,所以不即善住,如那人依然動搖其身,此後以道智而得善住。
此中:隨順(智)能除覆蔽諦理的煩惱黑暗,但不能以涅槃為所緣;種姓(智)則只能以涅槃為所緣,但不能去那覆蔽諦理的黑暗。正如這樣的譬喻: [674]
如有明眼之人想道:「我要觀察星相」,於夜分出來,仰觀明月。但為烏云所覆,他不能見月。此時起了一陣大風,吹散濃厚的烏云,另一陣(風吹)中等的(云),又一陣(風吹)微薄的云。自此他得看見明月現於離去云翳的太空,而觀察星相。
此中:三種烏雲如覆蔽諦理的粗中細的煩惱黑暗。
三陣風如三隨順智明眼之人如種姓智
月如涅槃
一一風次第的吹散(三)烏雲,如一一隨順智的除去覆蔽諦理的黑暗。此人於離去云翳的太空中而見清淨的明明,如於除去覆蔽諦理的暗之時的種姓智見於清淨的涅槃。 
(1.)譬如三陣風能吹散覆蔽明月的烏雲,但不能見月,如是(三)隨順智能除去覆蔽諦理的黑暗但不能見涅槃。
(學習注(1):此處所緣為有為法的身心) 
(2.)譬如那人能見月,但不能除去云翳,如是種姓智得見涅槃,但不能除去煩惱的黑暗。是故說此(種姓智)為轉入於道。
然而這(種姓智自己)雖非轉入(於道),但是它站於轉入之處,而給與「當如是生」這樣的道的想念(印像)之後而滅。
(3.)而亦不放棄由此(種姓智)所示與的想念,無間相續的隨從於此(種姓)智,即生起摧破那未曾摧破的貪蘊瞋蘊與痴蘊。
這裡是一個譬喻:
好像一位弓箭手,叫人放一百個盾※22-001※ 於八優薩婆(22-002) 的距離之外,以布包圍,取箭站於輪機之上。另一人轉動輪機,當盾與弓箭手對面之時,即以杖給與暗示。弓箭手不放棄那杖的暗示,即放箭而射穿一百個盾。這裡種姓智如以杖給與暗示。道智如弓箭手。如弓箭手 [675]之不放棄那杖的暗示而射穿一百個盾※22-002※是道智的不放棄由種姓智所示與的想念、(仍)以涅槃為所緣、而摧破那未曾摧破的貪瞋痴蘊。
此道不僅破蘊等,亦相干竭無始輪回展轉的苦海,封閉一切惡趣之門,使七聖財(22-003) 現前,捨斷八支邪道,寂滅一切怖畏,導玉於等正覺者的真子,使得其他數百種的功德。如是和給與許多功德的須陀洹道相應的智,為須陀洹道智。
第一智(22-004) 畢 

------------------------------------------------------------------------------------------

十六階智是一個一個有前後因果關係的,所以應該一個一個去看,這邊是因為前前篇講到初果前的種性智(非聖者)也以涅槃為所緣所以貼上清淨道這段落。

在行捨智以前是所緣是身心的自相,行捨智以後所緣為身心的共相即無常苦、無我等共向,至隨順智,種性智所緣為涅槃,而道智所緣也是涅槃其心相當於安止。


跟奢摩它安止心路過程看起來相似(遍作)->近行->隨順->種性->安止,種性也是屬於欲界心,安止屬於色界心。

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有這樣一個表格。




佛教的獨特禪法,在行捨智之前每一個都是以慧的支持而昇進,共相觀之前是要有自相觀的支持,當然也不能輕視奢摩它的輔助,至於從有為法的共相為所緣如何轉變到以無為法的涅槃為(所緣)呢?  只能以上面段落依稀彷彿。


標籤: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台灣的詐騙犯跑到中國後都自由了,中國應該才是最自由的國家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無我相經

以前在討論無我相經,以前我一直以為南傳無我相經的經文是低俗錯誤的理解,其實不然,南傳的經文應該是正確的。

在我看到覺音論師釋緣起中的一段話我就了解了。

覺音論師: 因為諸緣和合之時,雖一須臾,想不從此而發生諸法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不違如性」。

也包括開印法師在攝阿毗達摩中的解說 : 異熟如此速行可以改變。

無我相經所說是就異熟來說的。這不同於某位學者引雜阿含110經反推之後再經過抽象化,將佛陀所說的理解為生命全然的不可改變。

異熟果報來說不論五蘊哪一個都是 --- 不能令如是。
異熟來認識此五蘊中無我、無造物主、無作者、無受者。

這不是指行道無用,異熟如此速行(造業心) 能改變,不然修道有什麼用處呢? 佛陀何必說法?

詳見開印法師在攝阿毗達摩中的解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FMqCGo_S8&list=PLoOe2Vw4LhLR73tLpdu03kgRBzVxfh0YV

推論涅槃

這是之前貼過的文章,因為師友又提到涅槃,心血來潮再貼一次,順便改一下之前理解錯誤的部分。

因為涅槃唯證方知主題改為推論涅槃
----------------------------------------------------------------------------------------------

如果要學習清淨道論,攝阿毗達摩是重要的基礎,特別是
清淨道慧學的幾章需要攝阿毗達摩。以下是清淨道論有關涅槃的思辨。

3.釋苦之滅

(學習注: 這邊要解釋上述 即彼前述之愛的(消滅)無餘離貪、滅、捨離、放棄、解脫、無執著(無阿賴耶)」。)

在解釋苦之滅,即以集之滅中的「即彼之愛」等的方法來說,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集滅則苦滅,即是由於集之滅而苦,更無他法。
所以世尊說 (16-046) : [507]
不傷深固根,雖伐樹還生。
愛隨眠不斷,苦生亦復爾。
因為這樣由於集之滅而滅苦,所以世尊說苦滅而示以集滅。
而諸如來的行動是等於獅子(16-047),他們在使其滅苦而示苦之滅,是注重於因而非從於果。
然諸外道的行動則等於狗子
(16-048),他們在使其滅苦而示苦之滅,教以勤修苦行等但注重於果的問題而不從於因。
如是應先知道其說教的意旨關於苦之滅是由於集之滅。
這是「即彼之愛」的意義,即彼前面所說的「能取再有」而以欲愛等分別的愛。
「離貪」說為道,因為說:(16-049)「離貪故解脫」。由離貪而滅為「離貪滅」。完全的斷滅了隨眠,故無餘及離貪滅為「無餘離貪滅」。或者說離貪是捨斷,是故無餘的離貪是無餘的滅。如是當知這裡的語句的接續,依它的意義,則此等一切與涅槃是一同義語。
依第一義說苦滅聖諦便是涅槃。因為到達了涅槃之時則愛離而且滅,所以說涅槃為離貪與滅。因為到達了涅槃時則是愛的捨等,及於彼(涅槃)處而於五欲的執著中即一執著也沒有,所以又名為「捨離、放棄、解脫、無執著」。
此「滅」有寂靜的特相;有不死的作用,或令得樂的作用;無相、或無障礙是它的現狀。 【學習注: 此段為覺音關於涅槃的思辨】
(問)是否沒有涅槃,猶如兔角而不可得的呢 ?
(答)不然,由於方便而得之故,因為那涅槃是由於稱為適當的 行道的方便 而得,猶如以他心智得知他人的出世間心相似,所以不應說「不可得故無有」。
亦不應說因為愚人及凡夫的不得故無涅槃。更不應說沒有涅槃。何以故? [508]
終於不成為行道的徒然無益之故;即是說,若 *(16-003)* 無涅槃,則導以正見而攝於戒等三學中的正當的行道終於成為徒然無益的了,然此行道,因得涅槃之故,不是徒然無益的。
(學習注: 如果有問 : 涅槃之存在或不存在?
對於愚笨的一類 不應該回答  沒有,因為那樣他會認為不用修行 ,而世尊所教三學徒然無益 )
(問)(能得涅槃故)行道終非徒然無益是不是因得(五蘊)非有之故 ?
(答)不然,雖然過去未來的(五蘊)非有,但非證涅槃。
(學習注:  如果有問 : 修行最終能證涅槃,是不是因為五蘊消滅?
應當回答: 過去及未來五蘊也已經滅去或未起,但這也不是證涅槃 )
(問)那麼,彼等(現在的五蘊)非有應是涅槃 ?
(答)不然,現在的五蘊非有(16-050)是不可能的,如果非有(諸蘊),則不成為現在的狀態了;
        又(如果現在的五蘊非有是涅槃)未免有依止於現在的諸蘊的道的剎那而生起有餘涅槃界的過失。

(學習注:  如果有問 : 當現在五蘊消滅就是證涅槃?
應當回答: 當然不是,如果諸蘊不存在,就不成為現在的狀態了,又 如果現在的五蘊消滅是證涅槃,就是說有依止於現在諸蘊而生起的道剎那
而生起有餘涅槃界的過失 【意味著涅槃是有為】 ) 

(問)在那時(道的剎那),諸煩惱的不現(現起)(說為涅槃)應無過失 ?
(答)不然 (有過失的),因為聖道成為無用之故,如果這樣(說煩惱不現起為涅槃),在聖道的剎那以前也有無煩惱的,聖道不是成為無用了嗎 ? 所以這是不合理的。

(學習注:  如果有問 : 在道剎那諸煩惱的不現起就是涅槃,是不是這麼說就沒有過失?
應當回答: 是有過失的,種性智也以涅槃為所緣,
如果這樣(說煩惱不現起就是涅槃),這樣豈不是說道心無任何作用。
(見十六階智) 
安止心路過程 :  遍作--> 近行-->隨順-->種性-->安止
出世間心路過程  :  壞隨觀智到行捨智所緣有為法,行者的心是相當於近行定。 種性智所緣是涅槃,行者的心還是相當於近行定,道智所緣也是涅槃,行者的心相當於為安止。 而種性智也沒有煩惱。

(問)依照(SN38.1)「朋友,那是貪等的盡」等的句子,則(貪等的)盡應是涅槃 ?
(答)不然阿羅漢也只是(貪等的)盡,因為曾以同樣的句子說:「朋友,那是貪等的盡」 等。
並且(如果說盡是涅槃)涅槃會成為暫時的過失之故(因為盡是暫時的)。
如果這樣(盡是涅槃),則涅槃等於暫時的有為相,那又何必依正精進去證得它 ; (16-052) 因為有為相故則(涅槃)包攝於有為中,包攝於有為之故為貪等之火所燒,燒故成為苦了 !

(學習注:  如果有人引述經典「朋友,那是貪等的盡」等的句子,而說 (貪等的)盡應是涅槃 SN38.1  ?                  
因為初果道心、斯陀含道及阿那含道心,也都以涅槃為所緣而其心相當於安止,貪等的盡只有阿羅漢道心是如此。-佛音論師根據十六階智而說 )
(問)因為盡了(煩惱)以後便不再起之故,此(盡)為涅槃應無過失 ?
(答)不然,因為沒有這樣的盡之故,縱使有,也未免有如前面所說的過失之故; 並且聖道亦可認為涅槃的狀態,因為聖道而盡諸煩惱,故名為盡,聖道以後便不再起過失故。
其次就廣義說,這是稱為不生及滅的盡的(涅槃的)親依之故,成了它的親依,以接近而說(涅槃)為盡。
(學習注 : 覺音論師的意思是說: 煩惱盡(斷),但是初果等也證知涅槃,其道心正斷某些煩惱後還有一些煩惱未盡,跟前面問題一樣這樣的理解涅槃成為有為法。
*********************************************** 
我發現有些人不能理解這段,錯誤點是提問者是直接拿經文反推。 
 簡言之提問者就是說: 煩惱的永盡即是涅槃
或許有人會說這也出現在
《雜阿含490經》卷18: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而這麼想 : 提問者哪裡有錯呢?  
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  <--- br="" nbsp="">
這裡並不能反推說 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此盡是涅槃。因為這樣反推涅槃變成有為法。 
*********************************************** 
(問) 為什麼不直接的說(涅槃的)本質呢 ?
(答)因為極微細之故。因為太微細,亦曾影響世尊不大熱心去說,並且這是由聖眼才能見證的。
又此涅槃是具有道者才能獲得之故為不共。又無前際之故而非新生。(16-053)
(學習注 :前際指 過去 )
(問)既於有 聖道時而有(16-054)涅槃,豈非新生 ?
(答)不然,這是不能由道而生的。
只是由道而得證而不是由道而生,所以這不是新生。
非新生故無老死,既非新生及無老死故(涅槃)是常。[509] 
(學習注 :這個問題是針對 "道剎那以涅槃為所緣" 這句所提的尖銳問題,在此覺音回答的關鍵句子是 : 由道而得證而不是由道而生的。 道而得證,如果說拿奢摩它類比,得初禪是指達到色界的安止這心,那在道剎那究竟發生什麼事? 在種性智又為什麼從有為法為所緣變成無為法為所緣? ......我不知道.....唯證方知。)
(問)(外道的)微(自性、神我、時)等的常性,是否如得涅槃的常性一樣 ?  ( 學習注 : 這裡的 微 就是外道的自性、神我 )
(答)不然,因為(彼等的常)無有因故
 ( 學習注 : 以下就非常簡單了,佛教的理論輕易的破除外道的神我論,因為那些僅被愚癡人所接納,如果有那樣不變的神我,你出生後又何必重新學習各種技藝呢? 與(微)有關的以下不再說明 )
(問)是否因為涅槃常故,而彼(微)等是常 ?
(答)不然,因為因相不得故
(問)(微等)是否如涅槃非有生起等故為常 ?
(答)不然,因為微等不是成就之故。依照上述的道理的自性,故只有涅槃是常 ; 因為超越於色的自性,故涅槃非色。
       諸佛等的究竟涅槃無有差別,故究竟是一。
( 學習注 :涅槃歸類在法所緣 )
由於人的修習而得涅槃時,他的煩惱業已寂靜尚有餘依(即身體的諸蘊)在故,與餘依共同命名為「有餘依(涅槃)」。

由於他除去集因,捨斷業果,於最後心以後便不再生起諸蘊,並且已生的諸蘊亦滅之故,無有餘依 ; 這裡是依照無有餘依之故而命名為「無餘依(涅槃)」。

由於堅強的努力的結果及由殊勝之智而證得之故,是一切知者所說之故,是第一義的自性之故,所以涅槃不是不存在的。即所謂(16-055) :
諸比丘!這是不生、不成、無作、無為」。
這是解釋苦之滅的抉擇論。 
---------------------------------------------------------------------------------------------

在清淨道論這個修行系統中

初果的聖者也是以慧(照見)涅槃

其中在種性智以涅槃為所緣,但其心未達安止。
初道心也是以涅槃為所緣,其心相當於安止。
在種性之前到行捨智是以身心五蘊為所緣,此類變動所緣緣故不能達安止。至於過程中進行所緣的超越或是其他方式不得而知,總之其中所緣改變了。

初果的聖者正斷了身見、非道計道、與對緣起的懷疑,並且最多只會有七次輪迴,未來必定證得阿羅漢道。

這這系統去看經典,目前來說我認為是合理的,也還沒想到有什麼可以反駁的。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3D掃描測量外的另一種選擇



3D掃描測量含軟體動不動就要一兩百萬,有這麼多設計複雜的建物好做嗎?這樣的售價我看營造廠都會想用租的.......何況是小型設計公司

Leica 這個設計或許是提高測量工作效率的另一種選擇

標籤:

Q50 GTR



Q50 GTR 大量的碳纖維空力套件3.8升V6 560 匹馬力,好看但是....
他的底盤跟一般 Q50 應該是不同的。
日產GTR 要600萬,那這台呢? 




2017 Q60


看到 2017 的 Q60 ,我想最令人難過的是你買了 Q30 Q50 或 Q70 
而大部分時間你都是自己開車或一位乘客 XDD
他的內裝設計是Q50 的樣式,好看但危險...

不過他的相關數據、售價都不是太清楚 ,別太傷心了


車頭美、車側美


車屁股也美



Q30



Q30 基本上它的價值也是在主動安全,價格相對低,高C/P值,他對比的是 Mercedes A class ,比 Q50 來說他多了自動停車 (也有電子式方向盤的版本) ,價格在 140 萬左右,比M牌 A-Class 大一些,很巧的我家人也買過 A-Class,前座還好,A-Class 坐四個人時只能用"不蘇福" 來形容,她一年後就賣掉了。

Q30 是為女性駕駛設計的


不論方向盤儀表和顯示器,有沒有很面熟?
當然這是跟M牌合作的結果,它就是另一種 A-Class。
這樣的設計是比較理想的,希望未來的2017 Q60 也是這種設計(很可惜不是)。2017 Q60 外觀上各個角度都是美的,只希望車商內裝也採用這樣的設計。

Q30....
我覺得Q30 很醜,但美感上就是每個人審美觀念都不同
Q30 這樣的外觀我是不會買 XD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