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中部78經

中部78經/沙門木地葛經(遊行者品)(莊春江譯)

(這經對應的是北傳中阿含179經,關鍵角色是世尊、木匠五支,外道巫額哈碼那。)

(法的角色則是 : 二類尋、善不善心所、欲界心、色界心)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當時,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與五百位遊行者之多的大遊行者眾一起住在茉莉園的單一會堂,鎮頭迦樹[旁]的教義論究所。
  那時,木匠五支為了見世尊,中午從舍衛城出發。

  那時,木匠五支這麼想:
  「這不是見世尊的適當時機,世尊在靜坐禪修;也不是見值得尊敬的比丘們的適當時機,值得尊敬的比丘們在靜坐禪修,讓我到茉莉園的單一會堂,鎮頭迦樹[旁]的教義論究所去見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

(這段凸顯了巫額哈碼那的虛偽,對應後面的佛陀所說的,雖是出家的沙門做是表面功夫的,談的還是一般的俗世事)

  當時,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與大遊行者眾坐在一起,以吵雜、高聲、大聲談論各種畜生論,即:國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隊論、怖畏論、戰爭論、食物論、飲料論、衣服論、臥具論、花環論、氣味論、親里論、車乘論、村落論、城鎮論、城市論、國土論、女人論、英雄論、街道論、水井論、祖靈論、種種論、世界起源論、海洋起源論、如是有無論等。

  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看見木匠五支遠遠地走來。看見後,使自己的群眾靜止:
  「尊師們!小聲!尊師們!不要出聲!這位沙門喬達摩的弟子,木匠五支來了,所有沙門喬達摩住在舍衛城的在家白衣弟子們,這位木匠五支是其中之一,那些尊者們是小聲的喜歡者、被訓練成小聲者、小聲的稱讚者,或許小聲的群眾被他發現後,他會想應該前往。」
  那時,那些遊行者變得沈默了。

 (木匠五支去見巫額哈碼那)

  那時,木匠五支去見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抵達後,與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對木匠五支這麼說:
  「屋主!我安立具備四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哪四個呢?屋主!這裡,他(1)不以身作邪惡業,(2)不說邪惡語,(3)不意向於邪惡的意向,(4)不以邪惡生活生活,屋主!我安立具備這四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

  那時,木匠五支對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的所說,既不歡喜,也沒苛責。不歡喜,沒苛責後,站起來離開,心想:
  「我們在世尊面前必能了知這所說的義理。」

(木匠五支去見世尊,主要論題是上述四點)
  那時,木匠五支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木匠五支將他與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間的交談全部告訴世尊。

  當這麼說時,世尊對木匠五支這麼說:

  「木匠!當存在這樣時,愚鈍仰臥的幼兒將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如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所說,

(世尊多次以嬰幼兒譬喻,這在中阿含205經也出現類似的譬喻,以下反駁巫額哈碼那的說法)

(1)木匠!因為,對愚鈍仰臥的幼兒來說,他沒有『身』,除了扭動的程度外,將從哪裡以身作邪惡業?(指他沒有足以造惡的身)
(2)木匠!因為,對愚鈍仰臥的幼兒來說,他沒有『語』,除了哭的程度外,將從哪裡說邪惡語?
(3)木匠!因為,對愚鈍仰臥的幼兒來說,他沒有『意向』,除了說夢話的程度外,將從哪裡意向於邪惡的意向?
(4)木匠!因為,對愚鈍仰臥的幼兒來說,他沒有『生活』,除了母乳外,將從哪裡以邪惡生活生活?

木匠!當存在這樣時,愚鈍仰臥的幼兒將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如遊行者巫額哈碼那-沙門木地葛之子所說。

  木匠!我不安立具備四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而只是與這愚鈍仰臥的幼兒住立於同類者,哪四個呢?木匠!這裡,他不以身作邪惡業,不說邪惡語,不意向於邪惡的意向,不以邪惡生活生活,木匠!我不安立具備這四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而只是與這愚鈍仰臥的幼兒住立於同類者。 (世尊不同意這種見解)

(世尊提出他的十法前一段有深度的說明)

  木匠!我安立具備十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

(世尊用更有深度的講法來說明)
(習慣組,sila 通常翻譯是戒,真正的意思是養成好的習慣)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些是不善的習慣(sila)。』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像這樣是不善的習慣之等起(samuṭṭhānā)。』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在這裡不善的習慣無餘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習慣滅之行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些是善的習慣。』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像這樣是善的習慣之等起。』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在這裡善的習慣無餘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習慣滅的行者。』

(意向組,修行次第說戒、定、慧,真正在戒跟定有關聯的是連心都不能有不善的想法,就是意向,這兩段可以比對清淨道說戒品 )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些是不善的意向。』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像這樣是不善的意向之等起。』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在這裡不善的意向無餘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意向滅之行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些是善的意向。』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像這樣是善的意向之等起。』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在這裡善的意向無餘滅。』
木匠!我說:『應該知道這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意向滅的行者。』

(世尊對上述一一解說)

[習慣組]
木匠!什麼是不善的習慣呢?
不善的身業、不善的語業、邪惡的生活,木匠!這些被稱為不善的習慣。

木匠!這些不善的習慣,什麼是[其]等起呢?
當說其等起時,應該說:『心的等起』。哪一個心呢?[雖然]心有眾多的、種種的、各式各樣種類的,[但]有貪、有瞋、有癡的心,像這樣是不善的習慣之等起。 (這裡如攝阿毗達摩論,佛教的善、不善是看有無這三個心所,不是表面的樣子。)

木匠!這些不善的習慣在哪裡無餘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捨斷身惡行後,修習身善行;捨斷語惡行後,修習語善行;捨斷意惡行後,修習意善行;捨斷邪命後,以正命營生,這裡是不善的習慣滅之處。

木匠!怎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習慣滅之行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木匠!這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習慣滅之行者。

木匠!什麼是善的習慣呢?
善的身業、善的語業、清淨的生活,木匠!這些被稱為善的習慣。

木匠!這些善的習慣,什麼是[其]等起呢?
當說其等起時,應該說:『心的等起』。哪一個心呢?[雖然]心有眾多的、種種的、各式各樣種類的,[但]離貪、離瞋、離癡的心,像這樣是善的習慣之等起。  (這裡如攝阿毗達摩義論,善心所 ; 清淨道論也提到「捨貪欲而離貪心住」 等所表現的無貪、無瞋、正見之法名為「心所戒」。  )



木匠!這些習慣在哪裡無餘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是持戒者,但非戒所成者,他如實了知那些善的習慣無餘滅之處的心解脫慧解脫
(這裡如同清淨道-說戒品 : 道共戒,如當中的句子 : 阿羅漢等的戒,因一切的熱惱安息清淨,故名「安息遍淨戒」。 )

木匠!怎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習慣滅之行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中略)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中略)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木匠!這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習慣滅之行者。 (這裡如四正斷的內容)

[意向組]
木匠!什麼是不善的意向呢?
欲的意向、惡意的意向、加害的意向,木匠!這些被稱為不善的意向。
 (這裡如二種尋經所說,欲尋、惡意尋、加害尋; 離欲尋、無惡意尋、無加害尋,這些也跟禪定能相接增益 ; 清淨道論也提到 : 完成不殺等或完成習慣行者名為「思戒」。)




木匠!這些不善的意向,什麼是[其]等起呢?
當說其等起時,應該說:『想的等起』。哪一個想呢?[雖然]想有眾多的、種種的、各式各樣種類的,[但]欲想、惡意想、加害想,像這樣是不善的意向之等起。

(這裡可以參考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四究竟法與如理作意等說明,如不見五蘊而起眾生想,不思惟究竟法而思惟概念,無常而計常)


木匠!這些不善的意向在哪裡無餘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這裡是不善的意向滅之處。
(這裡可以發現攝阿毗達摩義論,對於色界心都是善心的說法是根據這經,而色界眾生起不善心時是屬於欲界心。安止心路過程,遍作、進行、隨順、種性都是屬欲界善心,安止則屬色界,這也可以證明攝阿毗達摩義論對於89種心或121種心的排列的確是從下劣到勝妙,從力弱到力強




木匠!怎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意向滅之行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中略)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中略)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木匠!這樣的行者是導向不善的意向滅之行者。

木匠!什麼是善的意向呢?
離欲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加害的意向,木匠!這些被稱為善的意向。  (這裡如二種尋經所說 離欲尋、無惡意尋、無加害尋,能相接增益禪定的證得)
  
木匠!這些善的意向,什麼是[其]等起呢?
當說其等起時,應該說:『想的等起』。哪一個想呢?[雖然]想有眾多的、種種的、各式各樣種類的,[但]離欲想、無惡意想、無加害想,像這樣是善的意向之等起。 (參考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唯有在運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之下,人們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竟法為其智的目標。) (當如理作意時暫時離了眾生相(想)也會導致離欲想、無惡意想、無加害想)

木匠!這些善的意向在哪裡無餘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這裡是善的意向滅之處。
(因為第二禪無尋、伺的關係,連善意"尋"也沒有了) 

木匠!怎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意向滅之行者呢?
當說其滅時,木匠!這裡,比丘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中略)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中略)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木匠!這樣的行者是導向善的意向滅之行者。


(世尊提出他的十法)
木匠!什麼是我安立具備哪十法的男子為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呢?

木匠!這裡,比丘具備

(1)無學者的正見、(2)無學者的正志、(3)無學者的正語、(4)無學者的正業、(5)無學者的正命、(6)無學者的正精進、(7)無學者的正念、(8)無學者的正定、(9)無學者的正智、(10)無學者的正解脫,木匠!我安立具備這十法的男子是善的具足者、善的最高者、無上獲得的得到者、不能勝過的沙門。」 (八正道再加上正智、正解脫)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木匠五支歡喜世尊所說。
  沙門木地葛經第八終了。


標籤: , ,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號外號外! 習近平接見 404 page not found 網站創辦人



.......



我貼了這個在臉書結果


其實是很多人臉書都掛了 ... 

標籤: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同一所緣可以修止修觀的例子




 (八一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剛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如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令四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二法滿足?」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思惟禪思,作是念:『頗有一法,多修習已,令四法滿足,乃至二法滿足?我今問世尊,寧有一法,多修習已,能令,乃至二法滿足耶?』」



佛告阿難:「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處滿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滅出息念學。阿難!如是聖弟子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清淨道提到的修觀方法 :
1.他把一切的非色法以傾向之相而作為一以觀「名」。如是有人以四界差別門而詳細地確知名色。

2.由觸現起非色法 -> 先說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把握諸界的,最初現起衝擊的觸,與彼相應的 受為受蘊,想為想蘊,與觸俱的思為行蘊,心為識蘊。同樣的,於髮中,以地界有凝固的相......乃至於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的相(等的方法而把握諸界者),而最初現起衝擊的觸,與彼相應的受為受蘊......乃至心為識蘊。如是由觸而現起非色法。

3.由受現起非色法 -> 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現起享受彼所緣(地界)之味的 受為受蘊,與彼相應的 想為想蘊,與彼相應的觸及思為行蘊,與彼相應的心智為識蘊。同樣的,於髮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乃至於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現起享受彼所緣之味的受為受蘊......乃至與彼相應的心為識蘊。如是由受而現起非色法。

4.由識現起非色法->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而現起知識所緣(地界)的識為識蘊,與彼相應的受為受蘊,想為想蘊,觸與思為行蘊。同樣的,於髮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乃至於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現起知識所緣的識為識蘊,與彼相應的受為受蘊,想為想蘊,觸與思為行蘊。如是由識而現起非色法。 )

這邊就講到同一所緣所俱起的心、心所與色法都能被觀察。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六種法所緣中提到: 
三、心(citta)亦是一種法所緣;雖然心能識知目標,但心本身亦能成為被識知的目標。

當知心不能成為自己的目標,因為心不能識知自己本身;
但在某個心流裡的一個心,則能夠識知在同一個心流裡的其他心,亦能識知其他眾生的心。


四、五十二心所(cetasika)也是法所緣,例如:當人們覺察到自己的感受、思與情緒時。


攝阿毗達摩義也提到 :

與心同生亦同滅,所緣依處皆相同,
心相應法五十二,其等稱為心所法。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受隨身比思惟。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這邊佛陀也講到安那般那同一所緣,禪修者也能覺知到 受、心、法)

阿難白佛:「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云何修四念處,令七覺分滿足?」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念住已,繫念住不忘。爾時方便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思量。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修擇法覺分已,擇法覺分滿足,於法選擇分別思量已,得精勤方便。爾時方便修習精進覺分,修精進覺分已,精進覺分滿足,方便精進已,則心歡喜。爾時方便修喜覺分,修喜覺分已,喜覺分滿足,歡喜已,身心猗息。爾時方便修猗覺分,修猗覺分已,猗覺分滿足,身心樂已,得三昧。爾時修定覺分,修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定覺分滿足已,貪憂則滅,得平等捨。爾時方便修捨覺分,修捨覺分已,捨覺分滿足,受、心、法法念處亦如是說,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

阿難白佛:「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云何修七覺分,滿足明、解脫?」

佛告阿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念覺分已,滿足明、解脫。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捨覺分已,明、解脫滿足。阿難!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如是十三法,一法為增上,一法為門,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經其實講到禪修方法與道次第,以前看不懂都隨便看看......)


Cittasaṅkhāra, ﹐【陽】心行。

S.41.6./IV,294.作:“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ṁ samāpajjantassa kho, gahapati, bhikkhuno vacīsaṅkhāro paṭhamaṁ nirujjhati, tato kāyasaṅkhāro, tato cittasaṅkhāro”ti. (居士!入想受滅定之比丘,先滅語行,然后滅身行,再滅心行。) SA.41.6./III,93.:Cittappaṭibaddhattā cittena saṅkharīyati nibbattīyatīti cittasaṅkhāro. (以心與心連接令行,令產生,為‘心行’。) SA.41.6./III,94.:ekūnatiṁsacetanāpi, saññā ca vedanā cāti ime dve dhammāpi cittasaṅkhārotveva vuccanti.(包括二十九心(12不善心,8大善心,5色界心,4無色界心),及想、受這二法稱為‘心行’。)




標籤: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發現一些講法很怪異

每當討論到因果業報,我都會發現一些講法很怪異。

1.善心相應是福報現前 ?


SA.282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

這有幾種情況


為什麼起可意不可意?
舉例說,當生命在流轉的過程中成為某一類眾生,他跟另一類眾生對同一境界成為可意所緣或不可意所緣的情況不同。

例如欲界天看人類的飲食如糞。而人類看蛆的飲食也如糞土。
也就是說這些對境而生起的苦樂早在成為某一類眾生就決定了。

樂的異熟生貪,之後呢?
苦的異熟生嗔,之後呢?
不可控制? 隨業?
那些苦樂的生起,有些出生就決定了,有些來自過去業,也有些不是過去業所致,之後生起的速行(思)才是問題。

(也可以參考SA.977 佛陀就說過 : 不是所有的苦、樂都來自過去的業(速行)所致。認為苦、樂果報絕對來自過去的業(速行),是常見論者提出的。)

佛教講的善惡非常清楚,善就是有無貪嗔癡等心所,善心、惡心不是表面的樣子,佛教是從相應心所來分的。

對樂所緣起貪 (可意)
對苦所緣起嗔 (不可意)

這兩個都是不善(速行)心

例如
在修根門守護的比丘看到美食生起舍俱的速行,或看到美女生起捨俱甚至憂俱排斥的速行,不使貪心生起。
相反的也是這樣。不論異熟如何,速行是可以改變。

結論就是

業(速行心的作用,思) 與異熟果報,心的等流作用

三個要分別清楚,雖然善、惡,緣成熟必定會導致未來的樂、苦異熟果報,但關鍵還是之後對境所起的速行。
不是所有的苦、樂都來自過去的業(速行),不要因果倒置。


2.禪修要有福報?

是教學費用很高嗎?
還是場地租金很貴?
修不淨業處是哪種果報?

不淨業處會是可意所緣嗎?
面對腫脹、濃爛、惡臭、蟲聚的所緣會是可意的嗎?
那麼這種禪修是惡報嗎?

以不淨觀的禪修清淨道論這麼說 :

關於(取相與似相)二相的各別作用 : 
即「取相」的顯現是壞形的、可怕的、恐怖的景象。 
然而「似相」則如四肢五體肥滿的人隨其所欲吃飽了睡臥的樣子。 

在獲得似相的同時,因對外欲不作意之故而得鎮伏捨於愛欲。因捨於隨貪而他的瞋恚亦捨,猶如血除而濃亦除。 

同樣的由於勤精進故捨斷惛沉睡眠。因無追悔而作寂靜法的精勤,捨斷掉舉惡作。因得殊勝的現前,故對指示行道師(佛),對行道及行道的果而得除疑。如是捨除了五蓋,同時於似心的攀緣為相的尋生起,成為相續思維作用的伺,獲得殊勝的證悟之緣故喜,由喜意而生輕安,因輕安而生樂,由樂而生心定,故因樂而成心一境性的五禪支現前。

當中 : 對外欲不作意之故而得鎮伏捨於愛欲。因捨於隨貪而他的瞋恚亦捨接下來心的一連串改變。

就是修學不淨觀的比丘,他面對這麼恐怖可厭的所緣,他生起了喜俱的速行

這種為了解脫生死而去做的不淨觀修行,跟那些生活中的苦樂異熟一樣? 是過去善惡業所致的?

這是不一樣的,他是聽聞佛陀的教法,誠然為解脫生死而做的努力。

結論就是講 禪修要有福報 的人,他同樣分不清楚
業(速行心的作用,思)
與異熟果報
心的等流作用
甚至分不清楚善、惡與福業、非福業等的差異。


3以前常聽到有法師說: 畜牲道眾生如獅子在獵殺時只是為了食物肚子餓,沒有起嗔心,該道眾生惡業盡了就又到其他道。

仔細想想這講法不符合等流的作用,他又是怎麼流轉至該道?
根本是耆那教(業盡解脫)理論的翻版。

我這陣子聽到看到最恐怖,最駭人聽聞的就是底下兩個句子:

1.五有的兩端(地獄、無色界)眾生最穩定,少變動。(這句最恐怖)
2.任何界的造業之心(善心或不善心)都傾向於令造業者投生到與其相符的生存地。(攝阿毗達摩論義)

這兩句說法是我認為比較合理正確的,聽完我行為會改變,有十足的影響力,覺得輪迴很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