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看見錯誤輪迴觀點
在道格拉斯.格魯修斯博士一篇文章中提到 .....
輪迴轉世與業報
輪迴轉世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帶來希望的。如果這一輩子沒做好,下輩子我們還有一次機會。然而,相信輪迴轉世的人也承認,大部份的人對於上輩子都沒有記憶。如 果我們沒有先前過失的回憶,我們要怎麼從中學習、改正?我們似乎是不斷重複同樣的過失。綜觀人類歷史,道德敗壞的頻率是如此的高,則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在 未來的某一輩子中會做對嗎?
輪迴轉世也號稱能夠保障公平正義。根據業力這個不變、非個人的法則,我們每一輩子當中得到的都是我們應得的。我們的善行和惡行將在來世產生善果或惡報。由 業力的法則來看,事實上並沒有不公平正義的受苦,因為沒有人是無辜的。所有的苦難都是該當的,原因是這個人造了惡業。出生沒有雙腳的嬰孩受苦是應當的,被強暴的婦女受苦也是應當的。
我們將業帶入各個生命當;當中沒有恩典、沒有赦免、沒有憐憫。這不但對於背負良心苛責的人是壞消息,也和我們一般所認為,某些苦難不是當得的、是值得我們同情和協助解脫的道德認知相衝突。
以上我要說對於業報與輪迴在古印度可能有數十種說法您指的是哪種?
1.業的理論有許許多多種,各種業論它的立基點也不相同,各種宗教說法都不盡相同。
2.科學講有效範圍變因環境因素,科學在一定範圍中或控制的條件下找到事物間的因果關係而形成理論,那麼如果我拿著佛教的觀點批評基督教便會顯得很沒水準,同樣的只舉出一種業的理論甚至只在某範疇得到的結論,便推論所有的範圍具有此因果關係這是很盲目的,博士耶! 神學院教授,豐富的學術資源,這樣的說法!! 真是水準有待加強。
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是不精確的說法,佛教的說法第一個善是指行為正當的行為,第二個善報則指快樂它是一種感受,前後兩者間並沒有相同的性質(這關係到佛教的根本觀點"無我"),精確的說是 "善有樂報,惡有苦報" ,前者是行為後者是感受。
我要再詳細說苦與樂,大家都知道蛆吧,在糞坑中對一隻蛆來說充滿著美食與香氣,這真是無比快樂的事情不愁吃香氣滿溢,我想在讀這篇文章的人大概會吃不下飯,感受的形成來自二法,眼睛看件美好的事物,耳朵聽到美妙的音樂,鼻子聞到香氣,感官接觸外在環境就有不同的感受,如果去想想那隻快樂的生活在糞坑的蛆就知道感受並不是實質而是相對的,攸關的就是佛陀說的二法。
雜阿含213 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等演
說
二法。諦聽。善思。何等為二。眼.色為二。耳
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
二法 ......眼緣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若苦.
若樂.不苦不樂。.......
所以對於受苦的人不能說他是惡阿! 對於正在享樂的不能說他是善阿! 行為上有善惡之分,苦樂受僅是苦樂受。我看我的小貓真是非常善良,日子過得也蠻快樂的,怎麼說是惡呢? 所謂惡道是說貓智慧低下畜牲的境界(四惡道之一),什麼原因導致變成貓我不知道,但他跟我在一起還蠻快樂的(貓通常開心時才會接近你) ,從小到大我還沒見它做過什麼壞事,它是善是惡?
錯誤的因果觀導致對於受苦的人不予以同情幫助,反倒給予指責羞辱,Dr.我要抗議這是宿命論不是佛教的說法。
4.佛教所說的業是施設,根據中阿含經大品優婆離經第十七
爾時。世尊答
曰。苦行。我不施設罰。令不行惡業。不作
惡業。
我但施設業。令不行惡業。不作惡
業。
古印度在奧義書時代就有了"業與輪迴"的說法,當時印度有著各種教派對於業與輪迴的看法有很多種,各自有著不同的解釋。不但業的施設不同,連戒律的施設也不同,佛陀是因為弟子有不如法的行為才施設戒律,有因有緣,不是天外飛來一顆石頭,業與輪迴佛陀有獨特說法,這關係到佛教根本的教義,而佛教沒有靈魂這種說法。
靈魂的說法?
靈魂的說法是最簡單便宜用來搪塞普羅大眾的說法,可是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他與輪迴說相衝突,怎說呢?
首先釐清靈魂的說法其實有很多種,中國道家有三魂七魄的說法,嚴格說起來這比起一個單一的靈魂要高明一點點,靈魂在操作外在的肉體,用這觀點來建立輪迴,對每一個生命來說,靈魂代表真實的自我,印度有來自梵天的說法,問題來了是什麼讓你到這個世間? 有說過去的天上生活善惡行為導致,若如此既使在天上的生活都不能確保安樂,此天該去嗎? 若是天的生活一切美滿,茶來張口飯來伸手要什麼有什麼又怎麼來人間?
無上的神?
再深細一點說如果靈魂能做主能決定,何以選擇不好的境界? 在生死輪轉中何以有這不能做主又恆常不變的靈魂? 如果靈魂是因為環境變化的,又怎麼稱這是我這是真實的自我?如果是神所創造何以不創造全善的靈魂? 神創造的又背負原罪,到底是創造者有罪? 還是被創造者有罪? 推說是自由意志,那怎麼會是全能的神所造的? 再創造一個撒旦讓一元論成二元,這真是便宜好吸收的理論,這並不能說服我。(我略去道家的說法,同樣的粗糙),當然我對於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對於世間善法的闡述給予正面的看法,對於他們的教義與理論就不敢恭維了。
佛教的輪迴?
佛教的輪迴觀點,導致輪迴的原因是無明,是欲求,是對四聖諦的未達現觀,簡單的說佛教提出對身心的分析觀點,將生命的組成分成五種歸納,包含物質的色法和四個非物質的心法,色、受、想、行、識,以此來說明生命在輪迴中流轉,其中五種歸納彼此互相依存,都因為彼此影響而發生變化,不會有恆常不變的狀態(無常),也沒有一個項目可以稱為自我的(無我),佛教的目標是停止這生命不斷的輪迴,方法是藉由八正道(戒、定、慧)實踐來導致輪迴的停止,不是要到哪個天去,或者有個理想國度。
就像死去的親人,他既可以說是你的親人,也可以說不是你的親人。佛典中常出現類似這種難以理解的句子。
如雜阿含經第335 經
...... 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
難以理解的原因是因為不了解佛教不認為有一個恆常不變特質可以稱為自我,如果對於自我的觀念十分強烈無法扭轉,自然是看得一頭霧水,一切相對的存在彼此間有著細緻的因果關係。
五蘊,識依於其他四蘊作用,就像一隻猴子,攀著樹藤穿越林間,(識)猴子不是自我,樹藤與樹木都不是自我。能停止這無盡的林間穿越,佛陀說只有停止欲貪。
雜阿含經108經 :大師(佛陀)唯說調伏欲貪,滅欲貪 ....
業的差異說法?
中阿含業相應品度經第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度處異姓異名異宗異說,謂有慧者,善受極持而為他說,然不獲利。云何為三:或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宿命造。復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尊祐造。復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無因無緣。
1.所謂的
尊祐造就是如基督教天主教之類的說法,一切由神所創造。
2.
宿命造大概就是像算命的說的,命運決定一切無法改變,這種說法就是不必努力就有,沒有努力也沒用。
3.
無因無緣就是說一切偶然。
這類說法為佛陀所否定,前兩種還是有很多人相信,第3種無因無緣看似笨拙,現在科學發達,我們藉由科學研究知道很多事物間的因果關係不會信受,但他的形成卻可能與古印度盛行的修行方式與冥契經驗有關 (禪修與神通)。
中阿含根本分別品分別大業經第十
........
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
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
善處天中者。彼若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
因不離.不護故。彼於現法中受報訖而生
於彼。或復因後報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
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本作善業。
作已成者。因離.護故。未盡應受善處報。彼
因此緣此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
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
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阿難。如來知
彼人為如是也。
........
阿難。若有一
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
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彼即
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
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未
盡應受地獄報。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
惡處地獄中。或復死時生不善心。心所有法
邪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
地獄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
復次。有四種人。或有人無有似有。或有似
無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阿難。猶
如四種
奈。或
奈不
熟似
熟。或
熟似不
熟。
或不
熟似不
熟。或
熟似
熟。如是。阿難。四
種
奈喻人。或有人無有似有。或有似無
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
佛教是講因緣,有因有緣不是無因無緣,這麼說太簡單了讓人聽不懂,過去印度修行風氣盛行,佛陀也為了追求不死法跟老師學過,其中兩位就是禪修的老師,上列的經文非常長我只取了兩段當範例,佛陀舉出很多的例子說明兩件事,禪修所引發的少分神通有時候導致錯誤的因果觀點,也說明了不要以短暫的一期生死來看待因果輪迴。
算命準不準?
中阿含業相應品鹽喻經第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不行梵行不得盡苦。若作
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
行便得盡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
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云何有人作不善
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
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
有人以
[ >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
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少水鹹
[[11]>]叵
飲耶。
為什麼算命時準時不準,當然努力可以改變,你可能會告訴我某某某命理大師很準,超神準的說什麼中什麼,那現在你回家睡覺一切美好未來等著你? 或者你慘了,你得潦倒一生,找個不會壓死的賣肉粽的高樓跳吧,nonono,鹽喻經給了一個解釋,就像海水中投入幾滴淡水可以讓海水變淡嗎? 或是在淡水池塘中給一點鹽淡水會變鹹水嗎? 壞事幹太多了就像海水一般很難立刻變淡,也不是命運決定一切。
佛教對業的看法?
來看中阿含林品達梵行經第五
云何知業。謂有二業思.已思業。是謂知業。云何知業
所因生。謂更樂也。因更樂則便有業。是謂
知業所因生。云何知業有報。謂或有業黑
有黑報。或有業白有白報。或有業黑白黑
白報。或有業不黑不白無報。業業盡。是謂
知業有報。云何知業勝如。謂或有業生地
獄中。或有業生畜生中。或有業生餓鬼中。
或有業生天上。或有業生人間。是謂知業
勝如。云何知業滅盡。謂更樂滅業便滅。是
謂知業滅盡。云何知業滅道。謂八支聖道。
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業滅道。若比
丘如是知業。知業所因生。知業有報。知業
勝如。知業滅盡。知業滅道者。是謂達梵行。
能盡一切業。
思、思已,這南北傳佛教說法有一點不同,思、思已,意志透過身、口去造作,或者說意志透過身、口、意去造作 ,思是比想更細微的心理狀態,一種意志力形成前的潛勢
。他一樣是立基於對於身心的分析,並不是有個造物主去推動或有個天上的法院裁判我們的善惡造作,佛陀的說法很科學不像一般的宗教成立一些漏洞百出的理論,後面的經文佛陀也說了要正確的知道其因果關係必須透過八正道修行。
一句話成為佛陀的弟子?
佛陀有兩位弟子很特別根據經中的記載他們兩位是智慧與智商很高的人物,一位是舍利弗尊者(佛陀稱為智慧第一的弟子,佛陀說過有舍利弗在佛陀就無事),一位是阿難尊者(過目不忘)是佛陀的侍者,我要講的是尊者舍利弗出家的故事。
佛陀的弟子阿說示尊者有次在王舍城托缽,出家前的舍利弗尊者叫優婆提舍,見到阿說示尊者從容安詳清淨光明的樣子便跟他請教 :
朋友!您的相貌十分安詳,面色清淨且光明。
朋友!您是從誰出家為沙門?誰是您的老師?您信奉誰的教義?
阿說示尊者回答:朋友!有位釋迦族的後裔,從釋迦一族而出家的大沙門,我就是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這位世尊是我的老師,我信奉他所說的法。
優婆提舍問:您尊貴的老師教了什麼?他弘揚什麼法?
阿說示以偈頌回答:
從因而生的一切事物,如來已說其因; 一切事物如何消散,他也說了,這就是大沙門的教法。
此後優婆提舍成為佛陀的弟子,並且得到佛陀許多的讚賞。
在這麼多宗教為什麼選擇佛教呢? :)
佛教是無神論?
佛教並不是無神論者,佛陀沒有否定"天"的眾生,既使在最早期的經典中仍然有記載著大量有關天的眾生來與佛陀對話的故事,甚至是兇悍勇猛的阿修羅。佛教對天的看法更不同於傳統印度的婆羅門教,而是依照禪定中冥契經驗來劃分的,比起來所有的宗教中冥契經驗分析最深細的也是佛教。
如是我聞。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
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
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即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眾生類 悉共相纏縛
其有智慧者 孰能不愍傷
善逝哀愍故 常教授眾生
哀愍眾生者 是法之所應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沒不現。
註:此處的婆羅門指修行者並不是婆羅門教!
有更多的例子,佛陀的回答讓這些天的眾生五體投地,除了聽不懂的隨喜,特別舉這段經文是為了當做結尾,佛教的目標是不一樣的,更不是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樣的。
道教徒可能看完認為佛教是追求魂飛魄散,不是啦,消滅的是欲貪,不再生死輪迴,不只是生命好苦,各種快樂也是這麼的短暫,頃刻無常之想更勝這一切。
正確的因果輪迴的說法有沒有價值? 看看中國那個唯物論國家是什麼樣子就知道有沒價值,甚至是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等發揚世間善的都很有價值,千萬不要隨意的毀壞他人的宗教。
PS . 我沒這麼多鈔票大登Google廣告,我靜靜在這裡等候你回答我的疑問。
一個小學生
標籤: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