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中大量出現的定型句
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
這是在雜阿含經中大量出現的定型句,定型句有一個原因是
譬如顏色,顏色兩字並不能正確表達事實,如果試著 不要以"顏色"兩字表達"顏色",那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因為有光線,有無空間阻檔的情況,有物體對光各波長的吸
如果在教育小朋友時,我把我所認知的紅色告訴他這是綠色
上面的過程到達大腦差別認知能力時,還沒有教育認知前,
當然這篇經文的色(五蘊之一),並不是指顏色,色是指會壞敗的障礙性
這就是向智尊者所提到導致我們對真實扭曲的三個因素 : 語言的簡化、情感的左右、與錯誤理論的見解或把玩哲學概
A.不是不要用語言,而是不要被語言所扭曲,指月見指,是
是見的過失吧 ,語言並沒有問題原則上還是要精確表達 ....。
有些文學家也常用這種方式表達,譬如 : 玫瑰不論它叫什麼,依舊芬芳,文學家也善於直觀事物的實
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是在每次提到這11
非我,有的經文翻譯成"無我"。
異我,有的經文翻譯成"我所",他是基於五蘊來說的,譬
不異我,不是解釋成 "不異就是我",這是大錯特錯,這點可以對照其他經文知
不相在,有的經文會更進一步提到,我中色、色中我,我中
回到這11 種觀察,最主要還是說明緣起,因為有一些哲學家,思想家
許多外道的理論,在立基點上已經喪失,此處一腳踩空,不
佛陀在他的教法中,並不是根據找不到事實的哲學概念,而
實際上五蘊一個不斷變化的身心,從身心的觀察並沒有什麼
為什麼佛教老是談解脫生死? 生命雖有種種苦,但也是有許多快樂的部份阿,為什麼談厭
透過這個方式的觀察,將可以避免偏見而直接觀察到符合事
從三個時間點的差異變化觀察,從內在外在的方面觀察,從
標籤: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