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立德螺栓與預埋模型庫及其結構計算軟體
妙X、妙X、宋XX 、活佛還一堆
這些奇奇怪怪的宗教師,個人認為跟中國禪宗有關
師父他在的時候妖魔鬼怪好像沒這麼多。
真是令人懷念的師父
影片裡有句話真的值得有緣人好好想想,看不懂不要用猜的好嗎?
https://lasers.leica-geosystems.com/blk360
以下是官網的關於精確度的說法:
盲視這樣的科學現象,似乎沒有科學上的結論,但對於主張靈魂真我的宗教是比較不利的,就像作者謝伯讓博士講的:
引自 http://cryofall.blogspot.tw/2014/09/blog-post_43.html
我的簡單看法是,盲視病人雖然可以猜對物體的移動方向、可以走廊上穿梭行走,但是這些功能仍然比正常人要緩慢、微弱許多。由於盲視病人的諸多功能都明顯已經受損,因此意識狀態當然也不再會和正常人一樣。所以,盲視現象不但不能用來反駁功能論和物理論,甚至還支持了功能論和物理論。
至於科學家是主張哪一種無我論,不是我關心的問題,那佛教怎麼詮釋呢?
有個法師給了一個禪宗式的說明,跟正念有關,不是直接的回答,不過他的說法我接受,但不在此詳述。
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在泛科學
http://pansci.asia/archives/68089
作者是謝伯讓博士
謝博士文中提到:
2004 年,瑞士一名男子因為視覺腦區中風而失去視覺,他的眼睛沒有受損,但由於視覺腦區無法再正常運作,因此他的眼前一片漆黑、沒有任何視覺經驗。不過,科學家對他進行了一系列測試之後,也有類似的驚人發現!(上述的影片)
這個例子是 "視覺腦區中風" 而眼等功能完好,腦能不能直接對應到佛教所謂的意根 ? 這是一個問題。
謝博士也提到 :
這類的案例顯示,雖然病人在枕葉的初始視覺皮質區受損後喪失視覺意識,卻仍然可以利用其他沒有受損的腦區來處理眼前的訊息。例如,視覺訊息可能可以經由皮質下的路徑(subcortical pathway)繞過初始視覺皮質而直接傳入較高階的腦區進行處理。由此我們也可看出,有許多訊息的處理雖然是無意識的,卻仍然可以影響我們的行為。
他的意思是說你不能直接對應到另一篇文章中的「哲學殭屍」
謝博士在另一篇文章提到哲學相關的另一個問題 :
http://cryofall.blogspot.tw/2014/09/blog-post_43.html
心靈的本質是什麼?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是大腦的產物、還是可以獨立於大腦運作、有如靈魂一般的東西?
當然佛教是不接受靈魂的說法,這裡靈魂是指那不變的永恆存在的真我。
佛教是緣起論,緣起無我,既不是唯心論也不是唯物論,而對名與色的差別是以 : 有所緣為名、無所緣為色。
關於佛教對色法的理解也應參照修法相關的經論。
這樣的分法似乎也不能完全對應到科學家的分法,而且科學家也有各自歧見。
相關的還有 有對無對 的經文,名色分析的經文。
第二篇討論哲學的文章另外兩個例子更是引起我的興趣如下:
哪些心靈的理論和「哲學殭屍」無法共存?
例如,如果哲學殭屍是邏輯上可能的,那麼「功能論」(functionalism)就非錯不可。因為「功能論」主張「若功能相同、則心靈狀態也相同」。當哲學殭屍是邏輯上可能時,它就是一種在功能上和一般人相同,但心靈(意識)狀態卻不同的人。因此,哲學殭屍就是功能論的一個反例,因此功能論錯。
這「功能論」是否對應緣起論?
相關的是二法的經文,三事合和觸的經文。
意與前五識的經文
另外,如果哲學殭屍是邏輯上可能的,那麼「物理論」(physicalism)也非錯不可。因為「物理論」主張「若物理狀態相同、則心靈狀態也相同」。同上理,哲學殭屍是一種在物理狀態上和一般人相同,但心靈(意識)狀態卻不同的人,因此是物理論的一個反例,因此物理論錯。
這「物理論」是否對應唯物論?
而佛教又怎麼詮釋這樣的發現?
先做一個大綱的整理待有空的時候請教法師。
「汝謂有眾生, 此則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 無是眾生者。
如和合眾材, 世名之為車,
諸陰因緣合, 假名為眾生。
其生則苦生, 住亦即苦住,
無餘法生苦, 苦生苦自滅。
捨一切愛苦, 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 則自消滅去。」
這個偈出自 SA.1202
佛教的無我是指沒有眾生? 就像攻殼機動隊那只剩大腦的及腦幹的美女少校質疑自己是不是還是人?
「汝謂有眾生,此則惡魔見」這否定的是「見」! 否定的是眾生見,不是否定「眾生」
到底佛教主張是什麼? 有時可以從當時所批判的其他的宗教來看,用排除法來理解。
A.當時主張-真我與世間是恆常的宗教
SA.152 (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恆、不變易法,如爾安住。』?」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莊春江的註解:
「有我,有此世,有他世(SA);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MA)」,南傳作「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間」(so attā so loko, so loko so at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那自我者即是世界」(That which is the self is the world, SN),智髻比丘長老英譯為「這是自我,這是世界」(This is self, this the world, MN)。
SA.153 同
B.當時主張-否定因果的宗教
SA.154
SA.155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無士夫方便精勤;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莊春江的註解: 「一切神(SA);一切眾生有命之類(DA);一切人/一切眾生(AA)」,南傳作「一切生命」(sabbe jīv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一切靈魂」(all souls)。按:「生命」(jīvā)古譯為「命」,「命即是身,命異身異」的「命」就是這個字,參看《雜阿含168經》。
這裡的六趣對應到南傳經典的六種等級
莊春江的註解:「在六等級中」(chasvevābhijātīsu, chaḷabhijātīsu),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等級」(six classes)。按:等級(abhijāti),另譯為「類;階級;種類」,《顯揚真義》說,六等級為「黑、藍、紅、黃、白、最白」等級:屠夫、獵人、漁夫、盜賊、劊子手、獄卒等殘酷行為者為黑等級,比丘為藍等級,尼乾陀一衣者為紅等級,在家白衣、裸行弟子為黃等級,邪命外道為白等級,末迦利瞿舍羅等四人為最白等級。
C.當時主張-否定因果的宗教
SA.15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諸眾生此世活,死後斷壞無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終時,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根隨空轉,輿床第五,四人持死人往塚間,乃至未燒可知。燒然已,骨白鴿色,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誑妄說,若愚、若智,死後他世俱斷壞無所有。』?」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D.當時主張-否定因果的宗教
SA.157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煩惱無因無緣。』?」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SA.158
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清淨無因無緣。』?」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SA.159 同
SA.160 同
E.時主張-否定有眾生(人為沒有所謂生命)的宗教 ,這也是當時另一種無我論者。
SA.161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謂:『七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何等為七?所謂: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命,此七種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不轉,不變,不相逼迫,若福、若惡、若福惡,若苦、若樂、若苦樂,若士梟士首亦不逼迫,世間若命、若身,七身間間容刀往返,亦不害命,於彼無殺、無殺者,無繫、無繫者,無念、無念者,無教、無教者。』?」
SA.162 否定有眾生並進一步說作奸犯科也沒有惡業招感
F. 主張有因果有業報但這些都是定數,所謂命定論,也是主張有真我的輪迴
SA.163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於此十四百千生門、六十千、六百,五業、三業、二業、一業、半業,六十二道跡、六十二內劫、百二十泥黎、百三十根、三十六貪界、四十九千龍家、四十九千金翅鳥家、四十九千邪命外道、四十九千外道出家、七想劫、七無想劫、七阿修羅、七毘舍遮、七天、七人、七百海、七夢、七百夢、七嶮、七百嶮、七覺、七百覺、六生、十增進、八大士地,於此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經歷,究竟苦邊,彼無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我常持戒,受諸苦行,修諸梵行,不熟業者令熟,已熟業者棄捨,進退不可知。」此苦樂常住,生死定量,譬如縷丸擲著空中,漸漸來下,至地自住,如是,八萬四千大劫,生死定量,亦復如是。』?」
G. 主張一切都是偶然沒有什麼因果可言
SA.164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風不吹,火不燃,水不流,箭不射,懷妊不產,乳不搆,日月若出、若沒、若明、若闇不可知。』?」
H. 主張創造神造物主
SA.165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此大梵自在造作自然,為眾生父。』?」
I.合併講述主張身是我或心是我的主張,是比較實際的教派從身心下手,至少不會宇宙外太空
SA.16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虛名;無色是我,餘則虛名;色、非色是我,餘則虛名;非色、非無色是我,餘則虛名;我有邊,餘則虛名;我無邊,餘則虛名;我有邊無邊,餘則虛名;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虛名;一想、種種想、多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餘則虛名。』?」
SA.167 ~ SA.169 都是著眼於身心,各種深淺不一的主張。
J. 各種從欲界乃至第四禪禪定中一境性即是涅槃的宗教
SA.170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若無五欲娛樂,是則見法般涅槃,若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第四禪,是第一義般涅槃。』?」
SA.171 更進一步講到四無色定為各種解脫境界
========================================================
整理一下
當時佛教以外有各種主張,如果說佛教主張「無我的輪迴」
無我但有因果業報,生死流轉有因有緣,解脫生死流轉也有因有緣。
1.其他宗教則有主張因果的,甚至發展到一個極致,認為是命定的所謂冥冥中有定數的。在有因果的一類也主張有真我,可謂「真我的輪迴」
2.也有主張無因果,死後就結束一切都消失了,且進一步否定有所謂眾生的,且是主張無我的。
3.也有從身心下手進而修禪定的以該境界為終極解脫的。
4.也有探討宇宙的,就好像有些科學家說自然即是上帝,接著研究物理學數學的詮釋。
5.也有主張造物主,跟現在佛教以外的兩大宗教相同的主張,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上帝 :P。
這些被更詳細的整理在長部一經的梵網經,與長部二經的沙門果經,只要你好好整理長度是還好,把定型句標記起來,應該可以從反面來理解佛教的主張。有些原教主義者認為這兩經是偽造的或後來整理的,非佛說主張的就不用講了阿含經有多少弟子說呢,其實大可不必這麼認為,不論雜阿含或相應部都有這些內容。
另外就是什麼是人? 怎麼定義人?
其實這是佛教要擺脫的愚蠢觀點......,佛教為了說明緣起無我也是從身心下手,講到身心一者從五蘊一者從六入,值得一題的是色法的部分,更要進一步從修行方法來理解,佛教的色法不能被直接翻譯成物質,定義是四大及色大所造色,如果從界差別的修法,佛教怎麼透過禪修理解四大?
四大分別是是地、水、火、風,實際的意義是硬粗重軟滑清推動沾黏...等等他是不涉及苦樂情感認知的感受。
以現代語言來說,他是一種感受,尚未發展到有苦樂不苦不樂等的感受,這是屬於色蘊的,如果發展到苦樂不苦不樂等的感受是屬於受蘊的。
從六入處的經文就可以理解。
我還蠻喜歡攻殼機動隊的原著漫畫,或是押井守的兩部電影,但不需要這個漫畫來理解無我。
簡單的舉例子就是整型美女,一個醜女整完形後變成美女其人格表現也不同。如果要講心,我們從人格表現可以看出來,沒有那永恆不變得自我(真我)。
另外有次跟老媽逛百貨公司,老媽指責我人家那個長得這麼抱歉都交了一個漂亮的女友,為什麼我兒子這麼帥(其實並沒有)交不到半個,我就說了: 媽!人家車庫有一輛馬西迪斯S500,還有一輛保時捷,還有兩棟豪宅,還有很多現金 ,但是我沒有。從更廣泛的來看還包括其資源財富等等,都影響著人格表現,關於二師兄很有錢就離問題更遠了,比較豁達的還有人認為男人的錢就是專門給漂亮女人來騙的,你對生命是怎麼樣的觀點呢? 對一個人怎麼定義呢? ,那不過是綁在一個一個的概念上。
什麼是人? 怎麼定義人?
那是佛教要擺脫的 「概念思維」,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其實都是我見。(壽者見指的是身即是命、身異命異的主張)
佛教不主張唯物也不主張唯心,五蘊是心、心所、色法,為了說明而分析出來的,六入的經文更直接從對境來說明,簡單的說就是身與心。苦從哪裡來就從哪裡解決,緣起法的十二因緣就討論身心煩惱間的因果關係,也就是四個聖諦,苦、苦集、苦滅、苦滅之道,都在其中,從身心來講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可以透過這些還彼此確認,而不是信我得永生,或是誰很有公信力來做保證。
紫色部分是我加上的注解也是個人意見不一定正確
慧地之六--釋緣起 (注: paṭicca-samuppāda 一般講緣起法,其實 paṭicca-samuppāda 並沒有【法】一字 )
如前面所說的(17-001)「蘊處界根諦緣起等種種法是慧地」的慧地諸法之中,只留下緣起及包攝於「等」字之中的緣生法了,所以現在當來說明它們。
此中當先知道無明等法是「緣起」。
(注: 每一支都是依緣而起,緣滅而離散 )
即如世尊說(17-002):
「諸比丘,什麼是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由生之緣而發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這是一切苦蘊的集(生起)。諸比丘,是名緣起」。
(注: 都是講身心及衍生物如煩腦等,主要對象是人,不是宇宙外太空山河大地... )其次當知老死等為「緣生法」即如世尊說 (17-003) :
「諸比丘,什麼是緣生法?諸比丘,老死是無常、有為、緣生、盡法、衰法、離貪法、滅法。諸比丘,生......乃至......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諸比丘,無明是無常、有為、緣生、盡法、衰法、離貪法、滅法。諸比丘,是名緣生法」。 [518]
(注: 圖為這篇文章的主結構)
(注: 緣生法,或緣已生法,是指這一個一個支)
「緣起」(17-004) 是緣的法。當知依照世尊的語言,即如世尊在指示緣起與緣生法的經中說(17-005) :
「緣生法」是由那些緣所生的法。怎麼能夠解這些呢?
「諸比丘,什麼是緣起?諸比丘,以生為緣有老死,無論諸佛如來出世或不出世,而此(緣起的)界(自性)住立,是法住性、是法決定性、是此緣性。如來於此現正覺,現觀;現正覺、現觀之後,講它、說它、施設、確定、開顯、分別及顯示它,而說『汝等當見』!
是故當知「緣起」是以老死等諸法的緣為特相,有與苦結合的作用,邪道(輪迴)是它的現狀,這(緣起)由於這樣不少不多的緣而發生那樣的法,故說「如性」;
因為諸緣和合之時,雖一須臾,想不從此而發生諸法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不違如性」。
不能由其他諸法的(生起之)緣而生起別的法,所以說「不他性」;
(注: 經典中也有「不他性」的依據 ,如 SA.357 : 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 )
是上面所述此等老死等的緣之故,或為它們的緣的聚合之故,說為「此緣性」。(注: 以下為為佛音對教內持外道見解的批判,緣起一詞事實上包含了緣生與緣滅二義,而不是僅僅是指緣生,或是靜態、概念式的看待緣起。)
而此(此緣性的)語義是這樣:是此等(老死等)的緣為此緣,此緣即為此緣性;或以此緣的聚合為此緣性。而此(緣起的語)相則應於文法中求之。
(1)無有經說故, (2)與經相違故, (3)缺乏甚深之理故, (4)破壞語法故。
(1)沒有什麼經說只以生起為緣起的。
(2)那主張只以生起為緣起的人、與部分住的經相違故,怎麼相違呢?
因為依據世尊所說的(17-006) :(3)「缺乏甚深之理故」,即如世尊說(17-010) :「阿難,這緣起甚深、甚深」!
「爾時世尊,於初夜分對緣起順逆地作意」等語之故,則緣起作意是最初的正覺住的部分住--即是彼世尊的一部分住。所謂(17-007) :「諸比丘,我以那最初正覺的住法而住,以那部分住而住」。是故那時的世尊是見緣相而住,不是僅見生起而住的。如是那主張只以生起為緣起的人,是違反於部分住的經中的意思的,同時亦與『迦旃延經』相違。
即如迦旃延經中說(17-009) :因為順的緣起是世間的生起之緣故為世間的集(因),是為斷除斷見而說的;「迦旃延,世間的集(因),以正慧如實而見者,對於他是不會以為世間是非有性的」。
(注: sa.262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不生世間無見 。 無見即是斷見)
但說只是生起則不然,因為只見生起是不會斷除斷見的;
(注: 因為斷見與常見是同一個意思,都是起於認為有一個我,認為此我常恆不變異為常見,認為有一個我滅完全滅去為斷見,此處可以參考 :
sa.105 「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名曰斷見。
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則是常見。
彼第三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只有由於見緣的相續才能斷它,因為有緣相續之時而果不斷之故。如那主張只以生起為緣起的人是與迦旃延經相違的。
有四種而名甚深,後面當說(17-011) 。
這種甚深之理在僅僅生起中是不會存在的,即是古人讚說這緣起有四種道理(四句分別)而莊嚴,而此四法是不會存在於僅僅生起之中的。
所以說因為缺乏甚深之理,故不是僅以生起為緣起。(4)「破壞語法故」,這裏的「緣」(pa.ticca)(由於緣)字結合於過時(pubbakaale), 對於同一主詞而完成其意義(與動詞起字的作用相同)。 [520]
例如(17-012) :「由於眼與諸色的緣而起(uppajjati)眼識」。
是故當知緣便是緣的法,唯此說為正說。(注: 相應部12相應44經/世間經 “Katamo ca, bhikkhave, lokassa samudayo? Cakkhuñca paṭicca rūpe ca uppajjati cakkhuviññāṇaṃ.這裏更有以為(緣起一語)可與動詞「成」(hoti)字結合,而成為「緣起成」(paticcasmuppado hoti),這也是不合理的!何以故?
莊春江譯: 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集起?緣於眼與色而生起眼識 )
如果這裏與動名詞的「起」(uppada)結合,則因為缺乏(兩個動詞)同一主詞之故,便破壞了語法,還能夠完成些什麼意義呢?
所以說因為破壞語法之故,不可僅以生起為緣起。
因為不可能這樣結合的,並且(如果這樣結合)會成為生起的生起的錯誤。
即如(17-013)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緣起。諸比丘,什麼是緣起?......乃至......諸比丘,是名緣起」。
在這些句子中,沒有用一個「成」字來結合的,並非是生起的。
如果是那樣結合,則應有一個起的生起?
又有人想道:「此緣的狀態為此緣性。這狀態便是無明等的行相,是行等現前之因。而此狀態在於行的變化中即名緣起」。
他這種說法也是不合理的!何以故?
因為已說無明為因之故。即如世尊說(17-014) :「是故阿難,只有生是老死的因、是它的因緣、是它的集、是它的緣......乃至......只有無明是行的......緣」。
如是佛陀只說無明等是因、不是說它們的變化(是因)。
其次關於緣起,由於文字的遮蔽(錯誤),而說它只是生起,對於此語應採取下面這樣的意義,而除去其(錯誤的)想念。
即如世尊說:
於彼從而起的法聚,說此緣起一語有二義,是故說它的緣為緣起,這(緣起)是用果之語而說的。(智者)主張即於從此緣性轉起的法聚中而說緣起一語有二種意思:[521]
(1)此緣起,因為瞭解它有助於利益和幸福,故智者值得去領解(paccetum),是名為「緣」(pa.ticca)(17-015) ,
生起之時,是俱(saha)(生起 uppajjati)而非單獨,是正(sammaa)生起 (uppajjati)而非無因,是名為「起」(samuppaado)。
如是緣與起故為「緣起」(pa.ticcasamuppaado)。
(2)其次是俱生起故為「起」。 諸緣的和合而不是拒絕(諸緣的和合)故為「緣」。
如是緣與起故為「緣起」。(3)或者說:由此因聚向於果,故說為「緣」。因聚生起俱生法,故說為「起」。
因為此等因聚是彼等(果)的緣故為「彼緣」,是彼等的緣故此是因。
譬如世間的糖塊是痰的緣,便叫它痰糖塊;
又如教法中說,樂的緣是諸佛的出世,所以說(17-016) :
「諸佛出世樂」。故知這緣起是用果的語言而說(因)的。
即是那使行等現前而以無明等一一的名目而說的因聚,因為由此而產生共同(一定)的成果的意義,以不缺乏的意義,及由此諸和合支(因聚)的互相向於果之義,故說為「緣」。(4)還有別的說法: 由此緣性的互相為緣,平等俱時的生起諸法,牟尼如是說緣起。
因為它們(因聚)生起共同互相不可分離的法,故說為「起」。
如是緣與起故為「緣起」。
即因為那些以無明等名目而說的諸緣中的緣,生起行等的法,如果它們不互相為緣及互相缺乏之時,(諸法)是不可能生起的,故為緣。
由於緣性的生起諸法,是以平等而非各各參差,是以俱時而非前後(故為起)。
那隨言義理說善巧的牟尼如是說此緣起之義。
(世尊)曾作如是說:
以前句說常等非有,以後句說斷等破滅,以此兩句明正的道。 [522]「以前句」--即以說明緣的和合的「緣」的一句,因為存在的諸法是依於緣的和合而生起,故(緣的一句)是說明常論、無因論、(自性、微、時等的)異因論及自在天論等類的「常等的非有」;因為是由於緣的和合、那裏是由於常等無因等的呢?
「以後句」--即以說明諸法生起的「起」的一句,由於緣的和合而諸法的生起,所以是破滅斷論、非有論及無作論等,故(以起的一句)「說明斷的破滅」,因由於前前的緣而數數生起後後的法,怎麼是斷、非有或無作的呢?
「以此兩句」--是以緣與起的全句--由於那樣那樣的緣的和合相續不斷而有那些那些的法生起,說明中道,即捨棄(17-017) 「作者與受者是一,或作者與受者是異」的(邪論),不著於世人所用的語言,亦不超越世俗的名稱,這是「說明正道」。上面是所說緣起的語義。
( 注: 這裡的「異字」,不是直接翻譯成「不同」,比較精確的是說 「作者是一個,受者是另一個」,意指兩者毫無關係 ,常見是指認為作者、受者是完全同一個或說部分是不變的如靈魂、神識不變,斷見是指
「作者是一個,受者是另一個」兩著無關而否定因果關係,也有這種認知的剎那緣起支持者! )
有師兄舉這個例子
《SA298》對名的定義是: 「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SN12.02 Vibhavgasuttam》對名的定義是:
「 受〈Vedana〉、想〈sanna〉、思〈cetana〉、觸〈phasso〉、作意〈manasikaro〉、以此謂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