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世間思惟

獅子吼的一位邱師兄

《雜阿含經》諦相應第407~415經,記載了佛陀要比丘不要思惟、談論俗事,而要思惟四聖諦:
407: 為何比丘不應思惟世間思惟,而應思惟四聖諦。
408: 不應論議十四無記,而應論議四聖諦。
409: 不應起貪、瞋、害的想法,而應起四聖諦的想法。
410: 不應起親里、國土人民、不死的想法,而應起四聖諦的想法。
411: 不應談論王事等世俗事,而應論四聖諦。
412: 不應褒己貶他,自稱知法、律而諍論,而應論說四聖諦。
413: 不應談論哪個國王較有力、較有錢,而應說四聖諦。
414: 不應談論過去生的事,而應說四聖諦。
415: 不應談論哪位施主的布施的飲食較好、較差,而應說四聖諦。
這是因為談論俗事無法導致解脫,出家人自然應該思惟四聖諦以解脫。
佛經中說世界、說眾生、說各種世俗事的經文,目的也不外乎為了幫助佛弟子修行,例如佛經對於三界的描述,是為了避免佛弟子誤以為某些定境為涅槃,而走了歧路。



(四〇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思惟世間而思惟。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過去世時,有一士夫出王舍城,於拘絺羅池側正坐思惟——世間思惟。當思惟時,見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無量無數,皆悉入於一藕孔中。見已,作是念:『我狂失性,世間所無,而今見之。』爾時,去池不遠,更有大眾一處聚集。時,彼士夫詣大眾所語言:『諸人,我今發狂,我今失性,世間所無,而我今見,如上廣說。』時,彼大眾皆謂士夫狂發失性,世間所無,而彼見之。」

佛告比丘:「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見真實。所以者何?爾時,去拘絺羅池不遠,有諸天阿修羅興四種軍,戰於空中。時,諸天得勝,阿修羅軍敗,退入彼池一藕孔中。是故,比丘!汝等慎莫思惟世間。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非正向涅槃,當思惟四聖諦。何等為四?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經裡的人看到那個景象認為自己瘋了,眾人也認為他瘋了,但是佛陀說不是

這經佛陀是說 : 「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見真實。.....」
邱師兄: 於三界的描述,是為了避免佛弟子誤以為某些定境為涅槃,而走了歧路。


言下之意是並沒有三界,不過是修禪人心中的想像,這種想法這經跟當時的人很像,自己經驗以外一律否定。邱師兄這種講法恰巧是世間思維。

引清淨道有一段

(6)(行捨智的決定)
如是這行捨智既決定了瑜伽者的無滯著行,更決定於聖道的覺支道支禪支行道解脫的差別。
(1)(決定覺支、道支、禪支的差別)
某長老說:(21-048)是基本禪決定覺支道支禪支的差別;
另一長老說:(21-049)是為觀的所綠的諸蘊決定它們;
又一長老說:(21-050)是個人的意樂決定它們。於他們的諸說之中,當知只是前分至出起觀(行捨智)的決定。
這是有關於此的次第之說:即以觀的決定的乾觀者(無禪那者)的生起之道,與得定者不以禪為基本的生起之道,[667] 以及以初禪為基本和思惟(基本以外的)複雜諸行的生起之道,都是屬於初禪的。 
於一切(道)都有七覺支、八道支及五禪支。
因為於彼等(生起之道)的前分觀曾與喜俱捨俱,在出起(道)之時到達了行捨的狀態則與喜俱
(A.)在五種禪法中,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禪為基本生起的聖道中,次第的有四支、三支及二支的禪支(21-051),但於一切(三種禪中)有七道支(21-052)。  

(B.)在第四禪(即以第四禪為基本的道)有六覺支(21-053)

這(禪支等的)差別是依基本禪的決定由觀的決定的。
因為此等(諸道)的前分觀曾與喜俱捨俱,在至出起(觀)是與喜俱的
(C.)其次在以第五禪為基本生起的道中,只有心一境性二禪支,及六覺支七道支。這(禪支等的)差別也是依(禪與觀)二者的決定的。因為此處,於前觀曾與喜俱捨俱,在至出起(觀)只是與捨俱的
(D.)在以無色禪為基本生起的道,也是同樣的。 ( 學習注:  無色界禪可以視為色界第五禪的分支,都有捨與一境性 )
如是從基本禪出定,思惟了任何的諸行,於所現的聖道的附近之處而生起的定是和自己的狀態相等的。
正如土地之色是和大蜥蜴的色相等的。
在第二長老的說法,既從諸定而出定,曾思惟了彼等諸定的諸法而生道,則(此道)是必與彼等諸定相等的。即與所思惟的定相等之義。若思惟於欲界的諸法,(此道)亦必屬於初禪的(21-054) 。這裏,觀的決定應知亦如前述。
在第三長老的說法,由於各自的意樂,以諸禪為基本,曾思惟了彼等諸禪的諸法而生道,則(此道)是必與彼等諸禪相等的。
如無基本禪思惟禪,只是意樂這(同等)是不成的。
此義如於『教誡難陀經』(21-055) 所說。這裏,觀的決定應知亦如前述。
如是當知先說行捨智的決定於覺支、道支及禪支。 

這段是南傳佛教的傳統說法,他們倒不是認為涅槃是某種定境,而是觀智成熟時,能以涅槃為所緣令道心生起而永遠斷除某些煩惱,這種道剎那就算是無禪那的乾觀者證得時心會跟初禪相當。我認為這種講法來自七覺支與一些止觀均等、八支正道、正定為四禪的經文。



標籤: ,

寂靜禪林的開印法師講解攝阿毗達摩義論




開印法師的文章我很久以前就看過,他的教學影片是一位師姐告訴我的,她的理由是聲音好聽..... 喜俱智不相應無行XD, 不過我看了教學影片,我也是很喜歡這位法師講課。

攝阿毗達摩義論跟南傳七論的法集論和24緣的發趣論及清淨道有關,我自己是非常喜愛清淨道論,但是清淨道中提到的是散落各處的,清淨道在慧學的部分其實相當困難,攝阿毗達摩義論晚於清淨道論,主要就是系統化的講述慧地品的部分。但是清淨道、法集論與攝阿毗達摩義論三者是有一些些差異的。

攝阿毗達摩義論的注釋書有很多,法師這個課程是用菩提長老的注釋書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中譯是馬來西亞的尋法法師翻譯,有興趣的可以依照這個做為底本再整理筆記。

在法師講到欲界二十四種美心時我是非常歡喜的,就是上面編號第12的影片,這裡分享給有緣的朋友。

網友整理完整的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LqAqQauS30&list=PLoOe2Vw4LhLR73tLpdu03kgRBzVxfh0YV&index=19


攝阿毗達摩義論八十九種心,從下劣心到勝妙心排列,除了詮釋因果業報,也說明了八類聖者解脫所斷,詳細的還是看影片作筆記吧。

標籤:

文獻學方法

有師兄提到文獻學方法,若不依靠文獻學恐大家各說各話。
但文獻學也充滿限制,例如有學者說 : 現有的文獻無法讓我們回到原始佛教。一棒打昏原教主義者。

文獻學方法也導出一些很奇怪的論點

無我的特質有不可以控制,而那命定論者才是不可控制,佛教是緣起論,現有文獻有丟失故事背景的問題。

我只是拿著咖啡杯,但你看到的卻以為是我喝了那杯咖啡。
佛陀只是在教導弟子如何反駁外道,你卻把那段當作真理。
佛陀只是利用對手的理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理,你卻當成是佛陀講的。

當然用科學方法研究又知道他的侷限是優秀的人。


paññatti


莊春江翻譯相應部1相應20經/三彌提經對應北傳經典雜阿含1078經

<天子原來的想法>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溫泉園。
  那時,尊者三彌提在破曉時起來後,前往溫泉洗澡。
  在溫泉洗澡後起來,然後著單衣站著弄乾身體。
  那時,當夜已深時,容色絕佳的某位女神使整個溫泉園發光後,去見尊者三彌提。抵達後,站在空中以偈頌對尊者三彌提說:

  「比丘!你不先享受然後乞食,你不於享受後乞食, 比丘!你要先享受然後乞食,你不要讓時間溜走!
  「時間我不知道,被隱藏的時間不被看見, 因此,我不先享受然後乞食,我不要讓時間溜走!

那時,那位女神站到地上對尊者三彌提這麼說:
  「比丘!你年輕出家,黑髮的青年,具備青春的幸福,在人生之初期,不在欲中娛樂,比丘!你要享受人之欲,不要捨斷直接可見的而追逐耗時的。

略......

<佛陀的教導>

  大德!當這麼說時,那位女神對我這麼說:『比丘!我們不易見到那世尊,因為被其它有大權勢的諸天圍繞,比丘!如果你去見世尊,然後問這個道理,我們也會為聽法而跟去的。』
  大德!如果那位女神之語是真實的,那位女神就在此不遠處。」
  當這麼說時,那位女神對尊者三彌提這麼說:
  「問吧!比丘!問吧!比丘!我已到此。」
  那時,世尊以偈頌對那位女神說:

  <一>認知能被講述的之眾生,在能被講述的之上建立, 
   不遍知能被講述的之後,被死神束縛。 
   遍知能被講述的之後,不思量被講述的, 
   因為,他能被說的,對他來說不存在。 
   夜叉!如果你了知,請你說。

  「大德!我不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請世尊為我說明,以便我能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那就好了!」

  <二>凡思量:相同、殊勝或卑劣者,他可能因為那樣而爭論, 
   當對三種慢不動搖時,對他來說沒有『相同或殊勝』。 
   夜叉!如果你了知,請你說。

  「大德!我也不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請世尊為我說明,以便我能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那就好了!」

  <三>捨斷名稱,來到無勝慢,他在這裡切斷對名色的渴愛, 
   那繫縛已被切斷、無苦、無欲者,當遍求時, 
   諸天、人們在這裡或他處;在天界或一切住處,都得不到。 
   夜叉!如果你了知,請你說。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在任何一切世間中,不應該以身、語、意作惡, 
   捨斷諸欲後,有念、正知,不應該親近伴隨苦與無利益的。』
.....


-------------------------------------------------------------------------------------------------------------------
-------------------------------------» 閱讀全文 »

標籤: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得定的比丘如實知見

Bhagavā etadavoca– “samādhiṃ, bhikkhave, bhāvetha; samā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世尊說: 比丘當修定(samādhiṃ),得定(samāhito)的比丘如實知見。

samāhita 是做為修毗婆舍那的依靠

這裡第二個定字是等引,清淨道論在地遍修法的部分也說明了每證色界禪之後,都應修習五自在,五種自在,為轉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及觀察自在

清淨道中見清淨提到的修觀方式:

先說為欲完成(見清淨)的奢摩他(止)行者,當從除了非想非非想處之外的其餘的色及無色界禪的任何一種禪出定,以相、味(作用)等而把握尋等諸禪支及與它相應的諸法,有了把握之後,則應確定它們以傾向之義而為「名」,因為投向於一切所緣之故。
......



( 注: 底下法蘊足論若不看影片真的是沒法理解)


法蘊足論  :

 非有定無慧  非有慧無定
 要有定有慧  方證於涅槃

非有定無慧者 (這是倒裝句)

 他的解說是這樣 :

            謂若有如是類慧。則有獲得如是類定。若無如是類慧。則無獲得如是類定。

故說非有定無慧。

非有慧無定者 (這是倒裝句)( 注: 得定的比丘如實知見是指這段 。)

 他的解說是這樣 :

          謂若有慧是定所生以定為集。是定種類由定而發。若有如是類定。則有獲得如是類慧。若無如是類定。則無獲得如是類慧。

故說非有慧無定。

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者。愛盡離滅名曰涅槃。要具定慧方能證得。若隨闕一必不能證。由此因緣故作是說。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


住戒有慧(a)人,修習心與慧(b)   

      這兩個慧意思也不一樣,前一個是慧根,生得慧
      後面那個才是主題  得定的比丘如實知見 的慧
住戒有慧(a)人,這個慧(a)才是慧根,修習心與慧(b),這個慧(b)才是近因為定那個慧



慧根pabbindriya):巴利文pabba是慧,或如實知見諸法。在此稱它為根是因為對於如實知見諸法它佔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達摩論》裡,慧(pabba)、智(bana)、無痴(amoha)三者是同義詞。
慧的
特相是透徹地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
作用是如照亮目標的油燈一般;
現起是不迷惑;
近因如理作意

(慧根) 是從過去業而來 ,如上述

修習心與慧,這個慧是屬於道諦的,修觀而有,如實知見而有的慧,是觀智。



標籤: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修觀用光看到細胞骨骼? 大念處經安般念不是原始佛教?

在FB 論壇聽到有人說修觀是用光看到細胞,看腫瘤,看骨骼......

這乍聽起來像是觀身,也很神奇,而且由他的說法中觀慧的光明顯然是可見光,因為眼睛可見....

1.這樣子說好了,其實網路上有很多手術或意外的圖片,不然六四天安門事件也有很多血淋淋的圖片,在不然約一下你熟悉的法醫,之前高大成醫師有提到找他有優惠,如果這樣是修觀,照說很多外科醫師至少都是於色如實知,呵呵。

以四大來說,硬、粗、重、軟、滑、輕 、冷、熱、推動 .....,這些是現代語言上的感受,那佛教講的受是什麼? 是特指引生苦、樂、不苦不樂,等的心理作用。

從根、境、識三事和合觸這句話,許多論中將色法單獨研究的,或有些佛友,把觀身一事講到與醫學聯結,如果你還有一點基本教理的知識......其實你就可以跳過了。


2.另外也是FB論壇,有些人特別喜歡放光,喔不是,是他們的師父會(可見)放光 .......

有定光、慧光、和神通的放光,清淨道是有提到神通放光,基礎為白遍、光遍或火遍,眼門所見的其實是神通,放光是要求最低的一種,奢摩他的相是意門所見。

清淨道:

想這樣以天眼見的初學善男子,應作以遍為所緣及神通的基礎禪,並以一切行相引導適合(於天眼智),於火遍、白遍、光的三遍之中,取其任何一遍而令接近(於天眼智);即令此遍為近行禪的所緣之境,增大它及放置它。
然而這不是說在那裏生起安止禪的意思,如果生起安止禪,則此遍便成為基礎禪的依止,而不是為遍作(準備定)的依止了。

如前面所說放光是要求最低的一種,他還不一定是天眼通

3.另外在清淨道中提到 ,生滅隨觀智的階段用功的修行人有可能產生十種觀的染著,十種情況誤以為自己悟道的染著,其中一種染著就是光明,觀慧的光呢?  智慧之光是眼門、意門?
可以參考1.

我記得也有一位看放光要收費的,他說法你會想聽嗎???

這三種光都跟解脫無關,顯異惑眾而已,看懂的人應該會...... 會心一笑


大念處經安般念不是原始佛教?

這是前陣子被熱衷(原始佛教)的信徒所強烈批評的一位主張(原始佛教)的法師所講的。

我不是在繞口令喔,這神奇的事真的發生了..... XDD

基本上該法師有些主張聲稱他是原始佛教中的原始佛教,雖然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應該從哪開始劃分,另外他非常重視緣起,這點總是不斷的被提及。

最特別的是他提到 : 大念處經安般念不是原始佛教 ,理由是觀息不是觀身,他認為這是後來部派發展出來的

他非常、異常的提示、強調【見緣起】的重要性。

不從文獻、歷史傳承研究來討論,其實是我也不太會讀書,我記得他經常提三蘆譬喻的經典,或六入的相關經文,根、境、識三事和合觸。

其實我們在經典常常可以看到佛陀只講身念處,後面一直講到漏盡解脫。光依為所緣的身念處也可以完成其他念處,根據是什麼??

其實是因為就一所緣俱起的色心都能被觀察,這才是符合緣起的,而這位法師這麼重視緣起法,但是他在修法上卻是那麼的....不緣起法

節清淨道中的一段:

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而現起知識所緣(地界)的為識蘊,與彼相應的受為受蘊,想為想蘊,觸與思為行蘊。同樣的,於髮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乃至於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現起知識所緣的識為識蘊,與彼相應的受為受蘊,想為想蘊,觸與思為行蘊。如是由識而現起非色法。  
......
三種行相而得明暸非色法,所以只有由把握清淨之色者而能作把握非色的努力,實無其他之人如果現起一色法或二色法之時,便捨色而取非色,則將退失業處

這對於初修觀者非常重要色法觀察要確實,才取非色。

如三蘆的譬喻,所緣為入、出息,入出息依於身,那為什麼觀入出息不是觀身??

心投向一所緣(入息、出息),俱起的心心所法也能被觀察,甚至奢摩他的修法以息的概念法,遍作、近行、種性、隨順、安止,出定後思維分別五個禪支,也是觀心所法,甚至能觀該法之緣起。

或是再回到入出息所緣,以定的餘勢,將五禪支投向所緣 (入、出息),之後審查思維,相應的受就是屬受蘊.....類推,亦如三蘆的譬喻,入出息為何不能成受念處??

為什麼說大念處經安般不是身念處??    不然.....雜阿含803經也有阿....

再不然自己試一下安般念,看看所緣(入息出息)是不是隨著身、心的寧靜而微細

不知道安般修法? 

找個一百兩百階的階梯快速的爬上去,看看你的呼吸會不會反應身體的狀態。

人真的不要太有自信或太多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