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思惟
獅子吼的一位邱師兄
(四〇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思惟世間而思惟。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過去世時,有一士夫出王舍城,於拘絺羅池側正坐思惟——世間思惟。當思惟時,見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無量無數,皆悉入於一藕孔中。見已,作是念:『我狂失性,世間所無,而今見之。』爾時,去池不遠,更有大眾一處聚集。時,彼士夫詣大眾所語言:『諸人,我今發狂,我今失性,世間所無,而我今見,如上廣說。』時,彼大眾皆謂士夫狂發失性,世間所無,而彼見之。」
佛告比丘:「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見真實。所以者何?爾時,去拘絺羅池不遠,有諸天阿修羅興四種軍,戰於空中。時,諸天得勝,阿修羅軍敗,退入彼池一藕孔中。是故,比丘!汝等慎莫思惟世間。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非正向涅槃,當思惟四聖諦。何等為四?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經裡的人看到那個景象認為自己瘋了,眾人也認為他瘋了,但是佛陀說不是
這經佛陀是說 : 「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見真實。.....」
邱師兄: 於三界的描述,是為了避免佛弟子誤以為某些定境為涅槃,而走了歧路。
言下之意是並沒有三界,不過是修禪人心中的想像,這種想法這經跟當時的人很像,自己經驗以外一律否定。邱師兄這種講法恰巧是世間思維。
引清淨道有一段
(6)(行捨智的決定)
如是這行捨智既決定了瑜伽者的無滯著行,更決定於聖道的覺支、道支、禪支、行道及解脫的差別。
(1)(決定覺支、道支、禪支的差別)
某長老說:(21-048)是基本禪決定覺支、道支、禪支的差別;
另一長老說:(21-049)是為觀的所綠的諸蘊決定它們;
又一長老說:(21-050)是個人的意樂決定它們。於他們的諸說之中,當知只是前分至出起觀(行捨智)的決定。
這是有關於此的次第之說:即以觀的決定的乾觀者(無禪那者)的生起之道,與得定者不以禪為基本的生起之道,[667] 以及以初禪為基本和思惟(基本以外的)複雜諸行的生起之道,都是屬於初禪的。在第二長老的說法,既從諸定而出定,曾思惟了彼等諸定的諸法而生道,則(此道)是必與彼等諸定相等的。即與所思惟的定相等之義。若思惟於欲界的諸法,(此道)亦必屬於初禪的(21-054) 。這裏,觀的決定應知亦如前述。
於一切(道)都有七覺支、八道支及五禪支。
因為於彼等(生起之道)的前分觀曾與喜俱及捨俱,在出起(道)之時到達了行捨的狀態則與喜俱。
(A.)在五種禪法中,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禪為基本生起的聖道中,次第的有四支、三支及二支的禪支(21-051),但於一切(三種禪中)有七道支(21-052)。
(B.)在第四禪(即以第四禪為基本的道)有六覺支(21-053)。
這(禪支等的)差別是依基本禪的決定及由觀的決定的。
因為此等(諸道)的前分觀曾與喜俱及捨俱,在至出起(觀)是與喜俱的。
(C.)其次在以第五禪為基本生起的道中,只有捨與心一境性的二禪支,及六覺支與七道支。這(禪支等的)差別也是依(禪與觀)二者的決定的。因為此處,於前觀曾與喜俱或捨俱,在至出起(觀)只是與捨俱的。
(D.)在以無色禪為基本生起的道,也是同樣的。 ( 學習注: 無色界禪可以視為色界第五禪的分支,都有捨與一境性 )
如是從基本禪出定,思惟了任何的諸行,於所現的聖道的附近之處而生起的定是和自己的狀態相等的。
正如土地之色是和大蜥蜴的色相等的。
在第三長老的說法,由於各自的意樂,以諸禪為基本,曾思惟了彼等諸禪的諸法而生道,則(此道)是必與彼等諸禪相等的。
如無基本禪或思惟禪,只是意樂這(同等)是不成的。
此義如於『教誡難陀經』(21-055) 所說。這裏,觀的決定應知亦如前述。
如是當知先說行捨智的決定於覺支、道支及禪支。
這段是南傳佛教的傳統說法,他們倒不是認為涅槃是某種定境,而是觀智成熟時,能以涅槃為所緣令道心生起而永遠斷除某些煩惱,這種道剎那就算是無禪那的乾觀者證得時心會跟初禪相當。我認為這種講法來自七覺支與一些止觀均等、八支正道、正定為四禪的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