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五蘊的十一種觀察


這個問題是來自這篇和網路上一些問答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an148768.pdf

溫泉林天經

1.「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佛陀這段詩頌中還提到"現在"所有法,亦當思維其無常。

我的看法是這樣,論書多半整理這十一種觀察,但是都沒有詳述,這十一項都是概念 pannatti 來的。

所對應的以時間概念來說 
過、現、未 對應 只看到過去或只看到未來的常、斷外道見。
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對應著 身是命 身異命 ,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 等等的外道見 。

-------------------------------------» 閱讀全文 »

標籤: , , , , ,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背後下毒手?




被講成財團、善霸有什麼不對?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背後下毒手?

其實我也參與過慈濟的工程,裏頭沒有財團?
裡頭不但有財團,還有偷工減料呢,你以為那些大老闆是虔誠佛教徒阿。
蓋那些這麼宏偉的建築要做什麼?
累積這麼多財富要做什麼?

那些信徒對佛教的認知,跟一般一神教沒什麼兩樣(愚蠢一般),表面上看起來佛教很興盛,實際上是大爛瘡。裡面臭不可聞,批評一下就一堆小動作。

不想罵你慈濟是看 印順導師的面子。

標籤: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邪教檢查表 VS 佛教

邪教檢查表


編譯:李怡志
資料來源:德國薩克森邦政府文化廳(可以轉貼但請附上本文網址)
 你最近剛參加了一個新的團體、或是新的課程。裡面的人對你都異常地好,你也發現你的價值觀在幾天之內,就突然變得不一樣。這個組織真奇妙!等等,許多邪教都有一個特質,讓你參與之後,立刻有幸福的感覺。下列的檢查表中有17個項目,如果你要參加的組織或團體具有下面的特質,最好對於該組織有更清楚的了解(成立時間、「收費方式」、過去是否有過不良紀錄等)之後,再行加入。


1. 在這個團體中,你彷彿能找到過去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他們非常清楚,什麼是你在找尋的。

這樣的問題含混攏統,每個人有不同成長及文化背景。

譬如說這幾十年電視上有很多算命仙的節目,在電視上看起來都是客戶來電,算命仙每句都命中,好像真的是仙,其實都是外聘工作人員創造出來的完美巧合,等到你打電話過去,他會跟你約時間,會告訴你半仙(扮仙) 很忙,沒辦法在節目中回答。做過業務的都知道只要跨越那道心理鴻溝,生意就好做了。

每個人在追尋的各個不同,如果你在接觸佛教之前,你就把注意力放在人的身心上,你認為身心是關鍵問題,而不是神話故事,也不是XX半仙的瞎掰,當然佛教就會非常吸引你囉,特別是像佛教的阿含或尼柯耶,你絕對會有  :  他們非常清楚,什麼是你在找尋的。

如果你原本就對神話非常著迷,你認為某種神可以解決你的問題,當你接觸神話背景的宗教你自然也會有  :  他們非常清楚,什麼是你在找尋的。

其實每個宗教都有這個特質,不論是什麼樣的背景,總是吸引傾向相近的人。


2. 當你一接觸這個組織,你對世界萬物就有了全新的看法。

其實科學不也是對某件事物不斷做出全新的解釋?  科學家有沒有試圖解釋宇宙的成因?  科學家算是邪教組織? XD

在佛教中對於世界的定義有點不同,很多時候"世間"指的是身心,因為佛教的終極目標是滅苦,所以將重點放在身心怎麼認識這個世界。
佛教不回答世界有邊際無邊際,世界的成因(第一因) 等的問題。

其實佛教跟醫學心理學比較類似,但又不同,近代的佛教學者常常用醫學名詞套用在佛教名詞,例如眼淨色,被用現代的醫學中的"視神經"做解釋,但同樣的論書中,又說眼淨色屬"法所緣",變成自相矛盾。


3. 這個組織的世界觀非常簡單易懂,一目了然,並且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

佛教的世界觀跟傳統印度宗教的世界觀有些不同,傳統印度宗教的世界觀是神話背景的,佛教則以心的層次來分界,佛教認為界 avacara 是可以超越的,地 bhumi 則要再經過生死才能轉換,人類的生存環境是欲地,同樣在欲地的心理層次還是有不同,但欲地的眾生可以透過訓練超過界。

解釋所有問題?  
要看所有問題指什麼? 

佛教認為異熟(果報)如此,行為 (身、口、意(速行))可以改變,異熟不可能改變什麼。

-------------------------------------» 閱讀全文 »

標籤: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布施是不是要捐很多錢? 從佛教經論看布施


MA.43 不思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曰:「阿難!持戒者不應思,令我不悔。阿難!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阿難!有不悔者不應思,令我歡悅。阿難!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歡悅。阿難!有歡悅者不應思,令我喜。阿難!但法自然,有歡悅者便得喜。阿難!有喜者不應思,令我止。阿難!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阿難!有止者不應思,令我樂。阿難!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覺樂。阿難!有樂者不應思,令我定。阿難!但法自然,有樂者便得定心。阿難!有定者不應思,令我見如實、知如真。阿難!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阿難!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不應思,令我厭。阿難!但法自然,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便得厭。阿難!有厭者不應思,令我無欲。阿難!但法自然,有厭者便得無欲。阿難!有無欲者不應思,令我解脫。阿難!但法自然,有無欲者便得解脫一切婬、怒、癡。

「阿難!是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心。阿難!多聞聖弟子有定心者便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不思經是南北傳都有,在相應部也有講述二十三支緣起的類似經典,修觀的部分是更進一階的是屬於想要解脫生死的人,當然這是佛陀教法的主要目標,求其次是人天法很妙的是前端的修法是一樣。

在攝阿毗達摩論義中提到89種心或是包含禪支配合出世間道心、果心計算的121 種心,他在講的就是五受陰中的 識受陰,四究竟法中的心,也談到心的作用,在欲界八大善心是屬於速行的作用,速行的作用會在心留下直接的影響力與未來的影響力在未來緣足夠時成熟,欲界八大善心是 2^3,分別由(喜俱心、捨俱心)(智相應、智不相應),(無行(主動)、有行(被動)),排列組合成城八個。

喜俱、捨俱是屬於心受

其他根據菩提法師整理的資料: 

智相應(banasampayutta):

智能如實知見諸法(yatha-sabhavam)。
與智相應之心的智(ñāṇa)是指「慧心所」(pañña-cetasika),亦即是「無痴因」或「無痴根」(amoha)。智不相應的心缺少此慧心所,但並沒有只屬於不善心的無明(avijja)或痴(moha)。

無行:

根據註釋,人們會自動自發地行善的原因是身心健全、有良好的食物、適合的氣侯等,以及由於在過去有造過類似的業。如前所述(本章節四),慫恿可以來自他人或自己本身。

幫助理解的例句如下: 

對於八種欲界善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1.某人愉快(喜俱)主動地行佈施 (主動的作),心知那是善業 (智相應)。 
2.某人在他人鼓動之下 (被動的作),愉快地(喜俱)行佈施,也心知那是善業 (智相應)。 
3.某人愉快(喜俱)自動地行佈施 (主動的作),但不知那是善業(智不相應)。 
4.某人在他人鼓動之下(被動的作),愉快地(喜俱)行佈施,但不知那是善業(智不相應)。 
5-8. 應明白這四種心各與首四種心類似,差異只在於 沒有愉快的感受,而是中捨的感受。(捨俱)

這八種心稱為善(kusala)或福(pubba),因為它們制止煩惱,且帶來善報。
每當凡夫(puthujjana)與有學聖者(sekha,即下三個層次的聖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造善身業、善口業、或激起屬於欲界的善心時,這些心即會生起。
阿羅漢的行為都是屬於無記(沒有業),因而這些心不會在他們心中生起。

這裡法師做了精確的描述,這樣的造作會形成(善業) 或是(福業),對心產生直接或未來的影響力,福業非福業,善業惡業,造作與果報對於沒學佛的人常常是混淆的,在佛教的業報理論中他們的意思也不同。

善的業會導致樂受的果報
惡的業會導致樂受的果報
福業會導致福報    
非福業會導致非福報
但苦樂受並不一定是過去造作的業所致,對於作為我們講善惡,果報講苦樂。

這兩組有點差異,他們都會導致未來生命品質或生於善或惡道,財施果報不一定是獲得財富,有時從生命品質表現,例如說有人生來就一副好歌喉,光靠唱歌他就獲得很大的財富,或智慧特別好,發明了某個東西而成了大老闆....

福業則多半形成繼承家產,生命品質不一定很好,例如之前台北市的選舉.... 略。

另外就是投生的問題,佛教世界觀對於種種世界是根據心的層次分類,或說用禪定分類,在人不論怎麼有福報比不上欲界天,欲界天的眾生可以說是隨心所欲還有男女相,在欲界天又不如色界天,色界天智慧更高、無男女相以禪悅為食,不過要投生於色界並不是只建立善業,還要有證得禪那的經驗,並且在死前還保有禪那。

這些是人天法,為什麼說與解脫道前端的修法是一樣 ?

攝阿毗達摩的註解中菩提法師做了這樣一個表格


這 遍作、進行、隨順、種性,都是欲界八大善心中喜俱智相應無行,只有安止是屬於色界心,如果從不思經中持戒而不悔,不悔而心悅,心悅得喜,喜而止身而樂,樂者便得定心,定者便得見如實。到這裡便與解脫道銜接。

所以說解脫道與人天法前端修法是一致的,不僅如此佛陀還說這存在著法的必然性

世尊告曰:「 阿難!持戒者不應思,令我不悔。阿難!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

我記得一位法師在演講的場合說過,他說要修布施,並不是一次捐獻很多財富,要教導小朋友行布施,寧可一次給師父1元,分成30天給,不是一次給30 元。這很像現在的小額捐款,目的就是培養 -- 欲界八大善心,不論是直接的影響力或是將來因緣成熟時,這些都成為導向人天善趣,或導向解脫到的基礎。

布施,不是一次捐很多自己又不捨得,或不開心,量力而為就可以,重點在多次。

像我自己是比較被動的,我看到別人也困難常會想出手幫助,但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常常在那觀望,看看有沒有人先伸出援手,不過看了攝阿毗達摩,我就主動了一些。

布施也不一定是錢財貨物料,一個人如果比較大方比較捨得給予他人幫助,如果這樣的習慣培養起來形成性格,他的各方面會比較順利,人就是互相,這應該也可以視為直接利益。

前面提到定者便得見如實,在如實知見之前嚴格說跟宗教信仰無關,之後的也跟宗教名稱無關,其實只要實質上具有這些內容,都是佛所說。

之前的文章也提過,佛陀說也應該布施給其他宗教信仰者:

優婆離居士白曰:「世尊!從今日始,不聽諸尼揵入我家門,唯聽世尊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

世尊告曰:「居士!彼尼揵等,汝家長夜所共尊敬,若其來者,汝當隨力供養於彼。」

所以說跟宗教的外殼名稱無關....

如果要求解脫道或增上生色界天要注意 : 

這幾心遍作、進行、隨順、種性一定是喜俱智相應無行,因為禪定是樂行道,一定是喜俱從諸禪支可以理解,一定是主動的沒有那種不小心入定,或不小心證得道果,一定是智相應的都必須具有無癡根。

從果報來看
喜俱的異熟(果報)是一些樂觀的人的特質,無行(主動的) 這是很多領導者的特質,智相應的人可以成就禪那或道果智,在世出世間觀點智相應都是好事。

幾個結論:

1. 不要輕視修人天法的人,前端機礎都是一樣
2.如實知見之前的修法,跟宗教外殼無關(指的是現今的主要幾個宗教信仰)
3.布施的行為與果報的品質跟金額無關 XD
4.累積大量的財富也是有過失的....




標籤:

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空拍機

Dji 新機 Inspire 1


號稱可以傳回兩公里外影像,傳回720P 錄像4K,雙人遙控
(一人控制攝影,一人控制飛行)



我是覺得賣太貴了吧........

來看一下玩家拍攝的影片(地點澳洲)



2.2公里飛行測試



官方網站
http://www.dji.com/product/inspire-1



另外在觀望的一台是完全模組化的,沒有消費者飛過,只聞廣告響,未見機出來。



官網 : http://plexidrone.com/




三台可以列對飛行,還有前方自動閃躲防撞毀功能,室內聲納。
遙控範圍為一公里,高模組化可以掛載 bubi 全景攝影機,不過他是使用HUB 連接平板手機 沒有 RC。

三台加一加還比inspire 1 便宜.......



但最貴的還是這台 



飛行高度 2M續航力 15 分鐘
遙控距離無限
4K 以上畫質
具虛擬實境
15分鐘飛行要價 4*2500 ....... XD 





標籤:

隨業??


SA.81

一時,佛住毘耶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有離車名摩訶男,日日遊行,往詣佛所。時,彼離車作是念:「若我早詣世尊所者,世尊及我知識比丘皆悉禪思,我今當詣七菴羅樹阿耆毘外道所。」即往詣彼富蘭那迦葉住處。

時,富蘭那迦葉——外道眾主,與五百外道前後圍遶,高聲嬉戲,論說俗事。時,富蘭那迦葉遙見離車摩訶男來,告其眷屬,令寂靜住:「汝等默然!是離車摩訶男是沙門瞿曇弟子,此是沙門瞿曇白衣弟子,毘耶離中最為上首,常樂靜寂,讚歎寂靜,彼所之詣寂靜之眾,是故汝等應當寂靜。」

時,摩訶男詣彼眾富蘭那所,與富蘭那共相問訊,相慰勞已,却坐一面。時,摩訶男語富蘭那言:「我聞富蘭那為諸弟子說法:『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有此論,汝為審有此,為是外人相毀之言?世人所撰,為是法、為非法,頗有世人共論、難問、嫌責以不?」

富蘭那迦葉言:「實有此論,非世妄傳。我立此論,是如法論,我說此法,皆是順法,無有世人來共難問而呵責者。所以者何?摩訶男!我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時,摩訶男聞富蘭那所說,心不喜樂,呵罵已,從坐起去,向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以向與富蘭那所論事,向佛廣說。


富蘭那是六師外道的一類,主張是無因論,這類主張大概也不必修行,隨業流轉的一類,經中佛陀對他的評價是愚癡,不辨,不足記,佛對此種主張的回應方式如下: 


告離車摩訶男:「彼富蘭那為出意語,不足記也。如是富蘭那愚癡,不辨、不善、非因而作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緣眾生有垢,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有垢,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摩訶男!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

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是苦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染著;染著故繫,繫故有惱。

摩訶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

摩訶男!以識非一向是苦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識染著;染著故繫,繫故生惱。


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有垢。

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摩訶男!若色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眾生不應因色而生厭離。

訶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色;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

摩訶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生不應因識而生厭離。

摩訶男!以受、想、行、識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識;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

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1.在這裡佛陀由五陰的苦、樂異熟來說明其因,由於五陰並非一直都是樂,也不是一直都是苦,因此而有厭離與染著,終至清淨與染污。

人們在感受到苦樂時,有時樂觀悲觀傾向,有無因果觀念也導致不同結果。例如有的人因困苦而知道要捨棄貪念多行布施,有的是作奸犯科燒殺擄掠,這是有無因果觀念差異。有的人在困境中自暴自棄,有的是加倍努力企圖反轉困境,則是樂觀悲觀傾向不同。

重點是做出什麼樣的抉擇。

有些佛教徒講 :隨業。 我真的不懂是什麼意思? 是改信富蘭納了? 還是愚癡,不辨?


2.那其他經典不是說是五蘊無常,是苦,非我? 
為什麼這裡卻是說五蘊非一向樂,又說五蘊非一向苦?

企圖出離輪迴的人 與 因為現生苦異熟多而多行布施建立福業的人,層次上本來就不同。同樣的這些說法也是,都是在不同層次上去談用字雖一樣內涵不一樣,對於在家信眾 與 落髮捨家卑下活命而企圖超越生死的比丘,佛陀也給予不同的教導。






標籤: